长期不同施肥方式对黑土有机碳、氮的影响
【摘要】:黑土是我国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较高的土类之一,开垦以后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黑土有机质大量损失。探索合理的施肥方式对于减缓黑土有机质下降速度,提高黑土区粮食产量,促进黑土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碳库和氮库是有机质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黑土有机碳、氮组分的变化。五个处理分别为:不施肥(CK);化肥(NPK);化肥+低量秸秆(NPK+S1);化肥+高量秸秆(NPK+S2);化肥+粪肥(NPK+OM)。
不施肥黑土总有机碳(TOC)逐年下降,14 年下降了4.38%;单施化肥黑土有机碳也是逐年下降,14 年下降了3.31%,并且与不施肥相比,有机碳量没有增加;化肥配合秸秆或粪肥有效的遏制了黑土有机碳下降的趋势,14 年有机碳基本维持了试验开始前的水平,与不施肥相比,显著提高了黑土有机碳量。这证明了不施肥和单纯化肥不能保持黑土TOC,而合理施用化肥和化肥加有机肥方式能保持黑土TOC,或略有增加。
黑土易氧化有机碳含量(ROC)表现为:不施肥(CK)黑土ROC 下降,施肥ROC 增加。无论何种施肥ROC 均高于无肥处理,其增加幅度为在22.97%~26.13 %,其中有机-无机配施高于单纯化肥,其增加幅度为10.12%~15.18%。有机-无机配施中,化肥加粪肥高于化肥加秸秆,增加幅度为2.36%~4.60%;高量秸秆大于低量秸秆。
黑土轻组有机碳(LFOC)变化与ROC 表现出相同的趋势:施肥显著提高LFOC,所不同的是,增加幅度变化大,范围在41.46%~143.00%。
黑土非活性有机碳库胡敏酸碳(HA-C)和富里酸(FA-C)变化如下:无论施肥与否黑土HA-C 和FA-C 均下降,HA-C 下降幅度在9.08%~23.16%;FA-C 下降幅度在7.36%~23.96%。施肥可以遏制黑土HA-C 下降的速度,施肥与不施肥相比,HA-C 增加幅度在8.23%~18.33%,有机-无机配施HA-C 高于单施化肥,其中,秸秆加化肥高于粪肥加化肥,低量秸秆高于高量秸秆。化肥明显增加黑土FA-C,与不施肥相比增加了9.67%,无机-无机配施降低了HA-C,以化肥加低量秸秆最为明显,与不施肥相比降低了9.98%。NPK+S1 处理HA-C/FA-C 在五个处理中最大,其次是NPK+S2 和NPK+OM 处理,NPK 处理和对照基本一致。结果可以说明,化肥配合粪肥或秸秆还田有利于黑土腐殖质碳向胡敏酸中移动。单施化肥不能改变碳在腐殖质各组分间的分配。
黑土总氮(TN)表现为:无论施肥与否都下降,但有机-无机配施明显遏制了总氮的下降速度,与不施肥的CK 相比,增加幅度在2.21%~3.10%。
无论何种施肥方式,C/N 比14 年没有太大的波动,都维持在12 左右。
长期施用化肥以及有机-无机配施对土壤有机氮组成有显著影响。施肥显著增加了黑土酸解氮总量,与CK 相比,施肥后土壤酸解性氮总量提高了15.59%~33%,化肥配合猪粪增加的最多,其次为化肥加秸秆,单施化肥提高的最少。酸解氮中,氨基酸氮、氨态氮和酸解未知氮明显增加,氨基糖氮下降。酸解性氮,特别是酸解性氮中的氨基酸氮和氨态氮是易矿化的氮素,由此看来,化肥与秸秆和粪肥配合施用,对增加土壤中易矿化有机氮库具有重要作用。
|
|
|
|
1 |
范昊明,蔡强国,陈光,崔明;世界三大黑土区水土流失与防治比较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5年03期 |
2 |
曲德双,何万云,颜春起,刘德玉;论黑龙江省松嫩平原黑土区的生态农业建设[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3年04期 |
3 |
卢秀琴;黑龙江省黑土区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特征与治理措施[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7年01期 |
4 |
于磊,张柏,朱颜明,崔海山,宋开山;GIS支持下的黑土区环境地球化学空间特征研究——以黑龙江省黑土区为例[J];水土保持学报;2003年03期 |
5 |
于磊,张柏;基于GIS的黑土区土壤相对环境容量空间分异特征研究[J];土壤学报;2004年04期 |
6 |
赵一宇;黑龙江省黑土丘陵区现代侵蚀、侵蚀类型及防蚀途径[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65年00期 |
7 |
韩晓增,王守宇,宋春雨,乔云发;黑土区水田化肥氮去向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3年11期 |
8 |
王占哲,韩秉进,夏恩君,高冰;松嫩平原黑土区农牧结合优化模式与实施效果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1997年01期 |
9 |
马强,宇万太,赵少华,张璐,沈善敏,王永宝;黑土农田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10期 |
10 |
柳敏;宇万太;姜子绍;马强;;土壤活性有机碳[J];生态学杂志;2006年11期 |
11 |
张光辉;于艳;刘宝元;;东北黑土区防护林带对土壤水分影响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年06期 |
12 |
张金福,李喜奎,刘绪军;黑龙江省黑土区沟壑侵蚀的危害及其治理[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99年03期 |
13 |
张红红;姜琦刚;林楠;;基于DPSIR框架模型解决松辽平原黑土区生态环境问题初探[J];吉林地质;2010年02期 |
14 |
A.C.里亚布钦科夫;;中央黑土区小型灌溉建筑的工程地质调查[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60年01期 |
15 |
于磊,张柏,宋开山;GIS支持下的黑龙江省中部黑土区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4年02期 |
16 |
郭百雷;周连仁;马献发;孟庆峰;李博;;生物修复对苏打草甸碱土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
17 |
闫业超;张树文;岳书平;;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模拟中的地形因子尺度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11期 |
18 |
于磊,张柏,宋开山;基于GIS的黑土区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4年02期 |
19 |
张永光;伍永秋;刘宝元;;东北漫岗黑土区春季冻融期浅沟侵蚀[J];山地学报;2006年03期 |
20 |
王建林;欧阳华;王忠红;常天军;李鹏;沈振西;钟志明;;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布特征[J];地理学报;2009年07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