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粉/马来酸酐接枝聚烯烃共混物复合材料
【摘要】:木塑复合材料是由木质纤维材料与热塑性塑料熔融复合形成的一类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新型环保材料,它的广泛应用为废旧塑料和木质纤维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然而,废旧塑料往往是由性质各异的几种非极性聚合物组成的混合物,塑料组分之间、塑料与木质纤维材料之间的相容性差,导致木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较低。
本文以组成为80%PP-20%HDPE和80%HDPE-20%PP的聚烯烃混合物模拟聚烯烃类废旧塑料,马来酸酐(MAH)作为功能性接枝单体,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在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的同时进行接枝改性。考察了工艺参数及MAH用量对熔融指数和接枝率的影响,给出了每种接枝体系的最佳接枝条件。(1)聚烯烃共混物经马来酸酐接枝改性后,其拉伸强度和冲击强度得到提高;对于不同的共混物体系,MAH用量存在着不同的最佳值。(2)利用FTIR和SEM对共混接枝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接枝改性,在聚烯烃共混物中引入了极性酸酐基团,共混体系中PP和HDPE的相容性得到改善。(3)利用旋转流变仪对共混物流变性能的研究表明,80%PP-20%HDPE共混物接枝后更容易发生熔体结构破坏;随着MAH用量增加,共混物的分子量分布变宽;80%PP-20%HDPE共混物在低频区域出现“肩状倾向”、弹性增加和“拖尾”现象;80%HDPE-20%PP共混物随着MAH用量增加弹性特征越来越显著。(4)流变研究和挤出试验结果显示,与单一聚烯烃接枝物相比,共混接枝物的加工性能获得改善。
以接枝改性的聚烯烃共混物作为基体,采用两步挤出法制备了木塑复合材料。研究了MAH用量、木粉填充量和木粉目数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聚烯烃共混物经过接枝改性后,木塑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提高,80%PP-20%HDPE基和80%HDPE-20%PP基木塑复合材料分别在MAH用量为1.0%和0.1%时综合力学性能最佳。(2)木粉填充量为70%时,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好;当木粉目数为30-50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和弯曲性能最好,而冲击强度在60-80目时最佳。(3)聚烯烃共混物经过接枝改性后,木塑复合材料的吸水率和吸水厚度膨胀率显著降低,吸水速率下降。80%PP-20%HDPE基和80%HDPE-20%PP基木塑复合材料的24小时吸水率和吸水厚度膨胀率分别在MAH用量为1.0%和0.1%时最低。木塑复合材料的吸水率和厚度膨胀率都随着木粉含量增加而增加,随着木粉目数的增大而降低。(4)通过SEM观察断面形态,发现聚烯烃共混物经过接枝改性后,木粉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得到改善。(5)利用共混与马来酸酐接枝相结合的方法对混合废旧塑料进行改性,木粉/混合废旧塑料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尺寸稳定性都得到显著改善。
运用旋转流变仪对木塑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和蠕变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MAH用量、木粉填充量和木粉目数对复合材料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1)聚烯烃共混物经过接枝改性后,复合材料的"Payne"效应不显著,说明界面结合增强;增加木粉含量和木粉目数,都会使复合材料的“Payne”效应变显著。(2)木塑复合材料的黏弹性行为偏离于聚烯烃共混物体系,表现出“似固体行为”;基体经过接枝改性后,木塑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都降低,频率对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的影响增加,体系表现出强烈的剪切变稀行为。(3)随着木粉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和复数黏度都显著升高,似固体行为越来越显著;随着木粉目数的增加,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和复数黏度略有下降。(4)木塑复合材料的蠕变变形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基体经过接枝改性后,复合材料的蠕变变形显著降低,变形速率减慢,卸载后的残余应变也大大降低;随着木粉填充量的增加和木粉目数的减小,复合材料的蠕变变形降低,但填充量过多会因弱界面结合问题而导致变形增大。
综上所述,利用熔融接枝法在聚烯烃共混物中引入极性酸酐基团,不但改善了聚烯烃共混物中PP和HDPE的相容性,而且提高了木粉与聚烯烃共混物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这表明共混接枝改性的方法是利用混合废旧塑料制备高性能木塑复合材料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TB332
|
|
|
|
1 |
丁筠,薛平,武志怡,丁卉;纤维表面处理对PVC/木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J];工程塑料应用;2004年09期 |
2 |
薛平,贾明印,王哲,丁筠;PVC/木粉复合材料挤出发泡成型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4年12期 |
3 |
王超;何继敏;;木塑复合材料注射成型的研究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08年06期 |
4 |
王正,赵行志,郭文静;回收塑料-木材纤维复合材料的工艺及性能[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
5 |
薛平,王哲,贾明印,武志怡;木塑复合材料加工工艺与设备的研究[J];人造板通讯;2004年11期 |
6 |
肖泽芳,赵林波,谢延军,王清文;木材—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的进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
7 |
舒文艺,金日光;PVC/PP共混体系的亚微形态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2年03期 |
8 |
王益龙,蹇锡高,张鸿金,王德宇,黄葆同;反应性挤出粉料PE接枝MA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3年01期 |
9 |
王益龙,蹇锡高,张鸿金,王德宇,黄葆同;PE-MA对PE/CaCO_3增容作用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3年05期 |
10 |
司林旭,郑安呐,朱中南;双螺杆反应挤出模型的研究[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1期 |
|
|
|
|
|
1 |
张武,郭虎子,林德宽;激光测定高聚物的双折射率[J];工程塑料应用;1986年04期 |
2 |
王学军,周柏阳;耐低温改性尼龙6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1994年05期 |
3 |
王庭慰,陈逸范,郭勇;高频低损耗PS/TiO_2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1997年03期 |
4 |
李政军,麦堪成;官能团化聚烯烃在聚丙烯复合材料中的应用[J];工程塑料应用;1998年07期 |
5 |
陈玉胜,张祥福,张勇,周志刚;马来酸酐、苯乙烯双单体接枝ABS及其应用[J];工程塑料应用;1999年11期 |
6 |
戴芳,闫恒梅,孙安垣;2000年我国热塑性工程塑料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01年04期 |
7 |
张晓云,李永先;2000年我国工程塑料加工技术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01年06期 |
8 |
刘光晨,李继刚,张跃华,徐明柱,方荣泉;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在铝塑复合管上的应用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1年12期 |
9 |
张广成;聚烯烃接枝马来酸酐的反应挤出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2年02期 |
10 |
戴芳,闫恒梅,孙安垣;2001年我国热塑性工程塑料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02年04期 |
|
|
|
|
|
1 |
张增民,石亦清,李松,吕荣侠,马志新;PA/PP塑料合金的研制[J];工程塑料应用;1993年02期 |
2 |
刘震,黄兆阁,冯绍华,马玉,孙英侠;硅烷交联聚乙烯的制备及性能[J];工程塑料应用;2000年03期 |
3 |
周兴平,解孝林,李国耀;剑麻纤维的表面改性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00年08期 |
4 |
张广成;聚烯烃接枝马来酸酐的反应挤出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2年02期 |
5 |
王庆昭,刘宗林;UHMWPE/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结构与流动性的关系[J];工程塑料应用;2003年10期 |
6 |
丁筠,薛平,武志怡,丁卉;纤维表面处理对PVC/木纤维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J];工程塑料应用;2004年09期 |
7 |
朱晓群,周亨近,魏浩,郑裕堃,张志龙;木粉/HDPE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流动性能[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8 |
黄丽,白绘宇,姜志国,张金生;表面改性剂对植物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
9 |
丁筠,钟鑫,薛平,丁卉;木纤维改性对聚氯乙烯/木纤维力学性能的影响[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
10 |
龙文保,吴大鸣,刘颖,徐绍宏;反应挤出聚乙烯热收缩管的研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1期 |
|
|
|
|
|
1 |
修京元;浅谈JWB-系列木粉燃烧机在各类人造板生产企业中的应用[J];人造板通讯;1997年10期 |
2 |
李思良,刘易凡;植物纤维/热塑性树脂界面胶接作用研究[J];现代塑料加工应用;1998年06期 |
3 |
方征平,蔡国平,曾敏峰,范宏,许承威;EAA对LLDPE/木粉复合材料的改性[J];中国塑料;1999年11期 |
4 |
张明珠,薛平,周甫萍;木粉/再生热塑性塑料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J];塑料;2000年05期 |
5 |
范宏,方征平,陈晓兵,许承威;木粉填充聚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J];合成树脂及塑料;2000年03期 |
6 |
薛平,贾明印,王哲,丁筠;PVC/木粉复合材料挤出发泡成型的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4年12期 |
7 |
张可山;高细度木粉机在巩义市问世[J];决策探索;2001年03期 |
8 |
周新利,刘祖亮,刘三虎,陆明,吕春绪,王东;粉状硝铵炸药用木粉的比表面和孔径分布测定[J];爆破器材;2002年03期 |
9 |
;信息短波[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2年04期 |
10 |
尹以高,钟圣兆,夏成林;塑木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J];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