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糊精及接枝纤维素微球功能材料制备与包合释放研究
【摘要】:环糊精作为第二代超分子主体化合物,具有范围极广的各类客体,已在医疗、食品、环境、化学分子组装等领域向世人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将环糊精键合天然高分子来制备环糊精聚合物,既保留了环糊精的独特性质,又兼具天然高分子材料的良好性质如化学可调性、稳定性、环境友好性、可再生性,这给环糊精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另外,纤维素作为我国东北地区最为重要的林业生物质资源之一,贮量极为丰富,但其综合利用率却不高,关于纤维素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一直受到了林业科学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已逐步成为生物质资源高效利用的热点和重点。
本文以纤维素为主要原料,利用机械离心原理制备纤维素微球,在其表面采用无甲醛交联剂多元羧酸交联功能主体分子环糊精,同时利用化学原位还原技术搭载纳米银位点,得到的纤维素微球搭载无机/超分子复合功能材料。对酚酞探针分子检测环糊精技术,纤维素微球的制备及表征,环糊精主体功能分子在微球表面的接枝,β-环糊精对功能抑菌分子碘的包合、释放及应用、β-环糊精对芳香功能分子丁香酚的包合、释放及应用、纳米银位点搭载环糊精接枝纤维素微球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等科学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采用改进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温度下酚酞分子与β-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2,6-二甲基-β-环糊精生成包合物的结合常数。通过van't Hoff方程对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进行拟合,得到酚酞与三种环糊精包合的热力学参数(焓变、熵变)。结果表明:酚酞分子同三种环糊精的包合是受分子空间位阻影响的、自发的、以焓变为驱动的熵焓补偿过程。基于酚酞与环糊精的包合机制,建立了β-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2,6-二甲基-β-环糊精的酚酞分子探针定量工作曲线。该探针技术定量三种环糊精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0.6%,加标回收率在90-103%之间,体现出极好的精密度和准确性。
2.以天然纤维素为主要原料,从纤维素的溶解、纤维素液滴的制备以及纤维素液滴的固化、再生等三个控制步骤来设计纤维素微球制备的新技术。探讨了纤维素黄原酸酯粘胶液粘度对微球产品制备的影响,并对影响纤维素黄原酸酯粘胶液粘度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索,总结出适宜的纤维微球制备工艺。此外,对微球的物理性质及表面形貌也进行相应的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球能够保持较好的圆度,它的堆积密度、振实密度、真实密度、压缩比以及空隙率分别为0.2780 g mL-1,0.2869 g mL-1,2.92%,0.4080g mL-1,29.9%,同天然纤维已经有了显著不同,是一种极具研究潜力的环保型载体材料。
3.以纤维素微球为载体,采用1,2,3,4-丁烷四羧酸(BTCA)、柠檬酸(CA)、酒石酸(TA)等多元羧酸为交联剂,将β-环糊精接枝到纤维素微球表面,得到新型可具功能性的天然高分子微球载体材料。首次使用酚酞分子探针技术研究环糊精接枝纤维素微球功能材料表面的环糊精活性,并结合增重法对环糊精接枝纤维素微球功能材料的制备工艺进行详细探讨,得到交联温度、交联时间、不同多元羧酸所对应的催化剂组合、浸渍液中环糊精用量等制备条件对环糊精接枝的影响。此外,对2,6-二甲基-β-环糊精、2-羟丙基-β-环糊精在纤维素微球表明的接枝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并同时制备出上述两种环糊精接枝的纤维素微球载体材料。
4.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采用Hildebrand-Benesi方程,得到碘/β-环糊精包合物中碘与β-环糊精结合比为1:1,结合稳定常数为1268 L mol-1。研究并确定了碘/β-环糊精超分子包合物的制备工艺。设计碘量法定量固体包合物中碘的测定技术,并另行设计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碘量法的测定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碘量法定量包合态碘具有准确、方便及快速的特点。采用碘量法和热重分析仪,对固态碘/β-环糊精包合物的时间和热稳定性进行分析。通过对Avrami方程的拟合,得到包合物中碘含量的释放属于扩散控制的过程,室温下7天包合态碘的损失量少于5.8%,释放速率常数为5.78×x10-4 S-1。热重分析的结果证明:碘被β-环糊精包合后,不仅热稳定有所提高,而且也揭示了碘/β-环糊精包合物特殊的热释放行为。采用滤纸扩散法,以食品中常见的有害霉菌——黑曲霉为评价媒介,表征了包合物的抑菌能力。同时将碘分子作为功能化客体搭载入微球材料表面的β-环糊精中,得到可具杀菌功能性的纤维素微球材料。测定该材料中碘含量为3.1%,即该材料在抑菌领域可有潜在应用。
5.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固态丁香酚/β-环糊精主-客体包合物,采用x射线衍射仪、红外光谱仪表征包合物的成功制备。设计紫外分光光度法定量包合态的测定技术,并于25℃及75%的相对湿度下研究包合态丁香酚的释放。结果表明:丁香酚经过四周的释放,总体损失率没有超过10%,通过对Avrami方程的拟合,表明该包合物中丁香酚的释放属于扩散和一级反应共同控制的过程。利用热重分析仪,证明了β-环糊精对丁香酚的包合能提高了丁香酚热稳定性。采用牛津杯扩散法研究丁香酚/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作用,得到丁香酚/β-环糊精包合物对大肠杆菌具有较为显著的抑制效果,而对乙型副伤寒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并不明显。同样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得丁香酚搭载环糊精接枝微球功能材料。测定芳香功能组分丁香酚占微球的质量分数为2.6%,即该材料不但具有丁香酚香味,也能在抑菌领域具有潜在应用。
6.采用原位还原技术将无机纳米态银粒子搭载在环糊精接枝纤维素微球载体材料之上,得到既具超分子包合能力又具强效杀菌性能的新型微球功能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电子背散射衍射仪等手段对新型微球功能材料进行表征,得到新微球材料表面银位点的粒径范围在500-800 nm之间,呈金属零价态形式分布,搭载纳米银后微球材料的表面形貌、粒径大小均没有明显变化。利用酚酞分子探针技术检测搭载纳米银前后微球材料表面活性环糊精含量,认为纳米银粒子的搭载不会影响微球表面环糊精的包合。通过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搭载的纳米银粒子酸碱耐受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银粒子位点由于环糊精表面的配位作用而增加了其在酸溶液中的稳定性。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得到新型微球功能材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低抑菌用量分别为0.0125 g和0.025 g;最低杀菌用量分别为0.025 g和0.025 g。
|
|
|
|
1 |
袁超;金征宇;王晨光;;改性环糊精及其应用[J];粮食与油脂;2006年05期 |
2 |
阮宗琴,李菊白,赵国宏,欧庆瑜;环糊精衍生物气相色谱手性毛细管柱的制备与考察[J];分析化学;1998年02期 |
3 |
杨欣欣;陈国文;赵士贵;王峰;王旭波;;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气相色谱中的应用进展[J];山东化工;2007年04期 |
4 |
周昕,万宏,欧庆瑜;几种环糊精衍生物手性固定相与OV-1701或OV-7混和离析氨基酸、羟基酸等对映体[J];分析测试学报;1994年05期 |
5 |
尹婕;邓盛齐;;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新型给药系统中的应用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6年05期 |
6 |
黄艳梅,苏克曼;环糊精衍生物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发展及其在对映体分离中的应用[J];化学世界;1998年09期 |
7 |
于谦,顾峻岭;三种新的环糊精衍生物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8 |
张元超;黄立新;徐正康;;环糊精的改性和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科技;2008年09期 |
9 |
吕正检;王建华;徐世荣;;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口服给药制剂中的应用[J];医药导报;2006年08期 |
10 |
胡惠媛;刘波;;基于环糊精的荧光传感器[J];化学进展;2008年12期 |
11 |
丁原菊;陆玮洁;主沉浮;高建军;贾炯;;毛细管电泳法对柴胡中柴胡皂甙a与d对映体的分离和测定[J];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5期 |
12 |
尹明明;钟江春;陈福良;;环糊精气谱柱的研制及对环氧氯丙烷对映体的分离[J];精细化工中间体;2010年04期 |
13 |
孙焕泉;刘敏;张瀛溟;曹绪龙;崔晓红;石静;陈湧;刘育;;不同电荷基团修饰环糊精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键合行为研究[J];有机化学;2011年05期 |
14 |
沈海民;纪红兵;;环糊精衍生物在液相有机合成中的应用[J];有机化学;2011年06期 |
15 |
陈亮,马丽花,孟东平;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手性识别中的应用[J];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2000年03期 |
16 |
史雪岩,郭红超,王敏,金文戈,周景梅;一种新的环糊精衍生物手性固定相的合成及其在对映异构体过量值测定中的应用[J];色谱;2002年01期 |
17 |
郭登峰,潘剑波,凌达仁,陈洁;新型手性毛细管柱的研制及对手性物质的分离[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
18 |
谭静;姜子涛;;环糊精及其衍生物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8年11期 |
19 |
高群玉,黄立新,李文德,周俊侠;微胶囊化香兰素及其释放规律的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7期 |
20 |
张慧容;彭浩;贺红武;;环糊精在农药中的研究及其应用[J];农药;2008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