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香菊(Dendranthema indicum var.aromaticum)组织培养及细胞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
【摘要】:神农香菊(Dendranthema indicum var. aromaticum)为菊科菊属植物,是一种新的野生资源,其花、叶及根均具有浓郁的香气,民间常以其花、叶阴干作香囊。其花、叶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是一种值得研究、开发、利用的药用植物新资源。本论文主要探讨了野生植物神农香菊组织培养及细胞悬浮体系的建立,为神农香菊的原生质体分离、纯化以及原生质体融合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采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6-BA和NAA组合对神农香菊丛生芽诱导的实验表明:神农香菊的嫩茎比较容易诱导出丛生芽,以茎段为外植体,在含有6-BA 0.1 mg/L和NAAO.1 mg/L的培养基上不定芽诱导率可达90%,且腋芽长势良好,平均每个外植体可以产生8.7个不定芽;培养基为MS+6-BA 0.3 mg/L +NAA 0.1 mg/L时,较适宜神农香菊丛生芽的继代培养;在6-BA和NAA的不同组合处理时,神农香菊均能生根,但是在MS+NAA0.3 mg/L培养基中根最长,达5.8cm,数量最多且根最粗壮,在其它配方中,根较细长柔弱,生根率较低。
2、以花器官不同组织部位为外植体,通过愈伤组织途径建立无菌培养体系,结果表明:诱导花瓣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 NAA0.2 mg/L+6-BA1.5 mg/L;诱导花托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2.0mg/L+NAA0.2 mg/L。采用不同发育时期的神农香菊花托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成功诱导了愈伤组织,花托处于显蕾初期,诱导分化效果较好;处于同一时期的花托,诱导分化率随着直径的增大而降低,直径越小,形成愈伤组织速度越快,诱导分化效果越好;诱导花梗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0.1 mg/L+6-BA1.0 mg/L+2,4-D2.0 mg/L;花药在MS+6-BA2.0 mg/L+2,4-D1.0 mg/L,蔗糖浓度为6%的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然后转接到MS+6-BA0.5mg/L+NAA0.2 mg/L培养基上产生的不定芽数量最多。各种花器官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由易到难依次为花托花药花梗花瓣。NAA可以增强其生根的效果,浓度以0.3mg/L为宜,移栽成活率达80%以上。
3、神农香菊不同外植体对愈伤组织诱导有很大的影响,其中无论是愈伤诱导率、愈伤长势还是愈伤硬度,茎段的为最佳的外植体,诱导率虽然不是最高,但是其硬度最低,且长势都好于其他外植体。在添加BA0.2 mg/L和2,4-D1.0 mg/L的培养基上诱导率达到100%。培养基为MS+NAA0.1 mg/L+6-BA0.5 mg/L时,愈伤诱导成芽率最高,达86.7%。
4、愈伤组织接种在液体培养基MS+BA0.2 mg/L+2,4-D 0.5 mg/L上,愈伤组织的生长量最大,2g愈伤接种18d后鲜重达到8.12g。细胞悬浮培养过程中,悬浮培养物的鲜重、pH和蔗糖浓度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生长曲线呈“S”型增长,存在生长延滞期、对数生长期、停滞期;pH值的变化呈现一直下降趋势,但是可以一直保持在4.0以上,可以维持细胞生长酸度;蔗糖浓度也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是因为在细胞生长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糖所致。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S567.239
|
|
|
|
1 |
向太和,杨剑波,吴家道;水稻、玉米胚性悬浮细胞系的有效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1996年01期 |
2 |
梁一池,杨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
3 |
许凤芹,刘桂茹,杨学举;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
4 |
江静,尚富德,高青雨;银杏细胞悬浮培养及其黄酮类物质生产[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3期 |
5 |
张俊莲,米受恩,栾文举;当归愈伤组织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J];甘肃农业科技;1995年11期 |
6 |
李弘剑,张毅,郭勇;生物量对黄花蒿悬浮培养细胞生长的影响[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997年05期 |
7 |
蒋细旺,刘国锋,包满珠;菊花9个品种叶片和茎段快速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
8 |
许建峰,谢健,冯朴荪,苏志国;气升式反应器培养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颗粒的动力学与氧传递特性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1998年03期 |
9 |
张望东,张绮纹;群众杨悬浮细胞系的建立和耐盐体细胞变异体的初步筛选[J];林业科学;1994年05期 |
10 |
李名扬,陈薇;菊花花瓣愈伤组织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6年03期 |
|
|
|
|
|
1 |
徐定炎,何阳鹏;种坯处理、不同激素浓度在暗培养条件下对多年生黑麦草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J];浙江林业科技;2003年02期 |
2 |
孙俊,孙其宝,俞飞飞;桃快速繁殖技术体系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3年05期 |
3 |
杨柳;李杨瑞;李小辉;;甘蔗组织培养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2期 |
4 |
邓衍明;褚芳玲;华如枝;;滁菊组织培养脱病毒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4期 |
5 |
郝明干,刘忠权,王加连;rDNA ITS序列分析在中药材白花蛇舌草鉴定中的应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
6 |
苏永华;朱德增;;中医药教学应加强动植物资源保护意识教育[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
7 |
张治国,刘骅,夏志俊,王君晖;铁皮石斛种子的超低温保存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年05期 |
8 |
于亚军,代汉萍,李宝江;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在果树组织培养中的应用[J];北方园艺;2002年06期 |
9 |
吕爽,王超;结球甘蓝离体培养的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04年03期 |
10 |
张彦妮;;影响植物组织培养成功的因素[J];北方园艺;2006年03期 |
|
|
|
|
|
1 |
彭靖里,马敏象,安华轩,刘建中;论葛属植物的开发及综合利用前景[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年02期 |
2 |
于树宏,李玲;野葛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1999年01期 |
3 |
陈红梅;丁之恩;;石榴皮黄酮类化合物的最佳提取工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2期 |
4 |
傅玉兰,郑路;冬菊新品种选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4年01期 |
5 |
高亦珂,赵勃,丁国勋,张启翔;菊花茎叶外植体再生体系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6 |
赵惠恩,陈俊愉;花发育分子遗传学在花卉育种中应用的前景[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
7 |
高志民,王雁,王莲英;牡丹、芍药繁殖与育种研究现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
8 |
罗晓芳,田砚亭,姚洪军;组织培养过程中PPO活性和总酚含量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9 |
姚洪军,罗晓芳,田砚亭;植物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变的研究进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10 |
王文奎,周春玲,戴思兰;毛华菊花朵形态变异[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
|
|
|
|
|
1 |
郭达初;林证明;;泡桐、红杉和巨杉的器官培养与发生的初步试验[J];林业科学;1981年04期 |
2 |
谭绍满;;插条育苗的几个重要问题[J];广东园林;1982年03期 |
3 |
孙国凤;;日本农林水产省和种苗协会开发利用愈伤组织和细胞培养的育种技术[J];生物技术通报;1987年11期 |
4 |
王俊丽,杜建芳,耿钰;杜仲愈伤组织培养研究[J];经济林研究;1996年04期 |
5 |
陈雄庭,江梅;钙对橡胶愈伤组织脆性和体细胞胚发生的效应[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1996年08期 |
6 |
刘贤旺,杜勤,罗光明,姚振生,赖学文,徐志杰,刘勇,葛菲;半枫荷愈伤组织超低温保存研究初报[J];中药材;1996年07期 |
7 |
张海,易永华,左田夫,邢宏宜;提高棉花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1998年03期 |
8 |
周丽艳,高书国,杨文利,王翠花;甘薯愈伤组织的诱导[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
9 |
施和平,权宏;紫花洋地黄的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J];中草药;2004年03期 |
10 |
郭勇,林桂芸,陈宏志,孙雁霞,石大兴;喜树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喜树碱含量研究[J];四川林勘设计;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