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人工红松落叶松种群生态位及生产力的研究

刘彦  
【摘要】: 本文运用“扩展的生态位理论(Expand niche theory)”,通过在黑龙江省调查研究 红松、落叶松林功能结构和生态因子关系的基础上,在种群水平上对红松、落叶松种群 生态位和生产力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红松林、落叶松林不同组织 层次生态位分类和树高级种群生态位的生产力分类方法,在一维和多维主导生态因子梯 度上,利用人工森林群落中红松、落叶松种群生态位计算公式组计算了不同树高级种群 在光、水、养分三维空间中生态位宽度,分析并探讨了各树高级种群在一维、二维、三 维环境梯度上生态位宽度变化规律,揭示出不同树高级种群对不同环境资源的利用能力 及对主导的生态因子适应能力,得出同林龄最高树高级种群只出现在土壤含水率大于 25%、土壤有机含量大于6%的资源位上。提出在营造红松、落叶松人工林时,要充分考 虑造林立地的生境结构和容纳树高级种群含量,为建设“高效、和谐、优质、低耗”红 松、落叶松商品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及指导原则。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邵燕;张杰;;红松适宜采种期的研究[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年03期
2 尤国春;杨树军;安宇宁;曹宇;赵国军;张硕;;干旱、半干旱地区异砧红松嫁接技术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1年05期
3 刘永梅;;杨树与红松的混交技术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6期
4 屈景祥;;黄菠萝与红松混交林生长情况研究[J];林业勘查设计;2011年02期
5 左晓初;;红松育苗技术经验介绍[J];林业勘查设计;2011年02期
6 高向宝;米冬云;;北方樟子松嫁接红松的技术推广[J];中国林业;2011年11期
7 刘丹;杜春英;于成龙;李宇光;;黑龙江省兴安落叶松和红松的生态地理分布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8 董双波;曹月平;朱宝珠;;勃利县红松根朽病防治技术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2011年05期
9 陈永亮;李传荣;;红松水曲柳纯林与混交林土壤水分性质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11年03期
10 赵常海;沈艳茹;;浅谈红松嫁接技术[J];北方园艺;2011年12期
11 王琪;彭璐;严善春;廖月枝;;松梢象对红松萜烯类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及行为反应[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2 孙百峰;于树成;;培育红松人天混交用材林可抑制红松分杈不成材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年04期
13 吴晓红;刘英甜;宫婕;冯晨;汪晓添;李建新;;长白山和小兴安岭地区红松种子形态特征与成分比较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1年04期
14 敖胜利;;红松嫁接技术要点[J];中国林业;2011年14期
15 徐文科;孙广山;李凤日;;Logistic方程统计建模及对红松单木生长的拟合[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16 赵继芝;张英俊;;东部白松引种驯化研究[J];科技资讯;2011年24期
17 代洪春;;各气候区森林生态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J];林业勘查设计;2011年02期
18 黄志农;;优质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策略[J];湖南农业科学;2011年14期
19 秦小娃;张洁;袁凤辉;刘杰;黄婕;张润杰;;以降低稻田生态系统脆弱性为主旨的褐飞虱综防措施[J];环境昆虫学报;2011年02期
20 沈琛琛;雷相东;刘殿仁;林召忠;;近天然落叶松-云冷杉林树种竞争关系的变化[J];林业科技开发;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连生;李光博;郭予元;倪汉祥;金和年;李世民;郭松景;;麦田主要天敌的生态位测定及其对麦蚜控制能力的研究[A];全国生物防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1年
2 徐宏伟;段炼;王振清;;浅谈城市文化的生态位保护[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祁新华;陈烈;董观志;;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万方浩;;物种引进——生态学理论对生物防治实践的启示[A];青年生态学者论丛(一)[C];1991年
5 金学哲;肖平;王诚;潘士云;宁雅菊;;促进红松人工母树林结实技术的初步探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6 汪志聪;吴卫菊;左明;李敦海;;巢湖浮游植物群落生态位的研究[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7 董文霞;张钟宁;李生才;;棉田害虫主要天敌生态位的研究[A];走向21世纪的中国昆虫学——中国昆虫学会200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王琪;严善春;;虫害前后红松挥发物昼夜释放节律对梢斑螟及其寄生蜂寄主选择的影响[A];中国第五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蒲朝龙;;营造雅安有机畜牧业生态位 构筑长江上游草地生态屏障[A];复合生态与循环经济——全国首届产业生态与循环经济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10 红松优良林分选择课题组;;红松天然优良林分选择方法标准的研究[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辉;生态位、因子互动与企业演化[D];浙江大学;2005年
2 由继红;红松与濒危植物前红松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冯富娟;天然红松种群遗传生态学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4 孙洪昌;开发区创新生态系统建构、评价与二次创业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张林静;新疆阜康荒漠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梭梭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6 王博涛;组织信息系统演化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7 杨宁;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自然恢复植被特征及恢复模式构建[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8 吴鹏举;西藏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偶蹄类动物现状、栖息地和保护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姚慧丽;基于自组织与熵理论的企业扩张机理与相关决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10 于婧;基于GIS和地统计学方法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彦;人工红松落叶松种群生态位及生产力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2 赵晋良;基于生态位的珠三角主题公园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3 王子迎;水稻纹枯病生态位及生态调控对策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1年
4 桂学斌;生态位在人力资源市场竞争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5 张佳;生态学视角下的网络广告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6 崔祯珍;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企业生命力及其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顾伟;扎龙湿地陆生昆虫群落组成结构及生态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吴翠;水蕨濒危机制的生态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李倩倩;论我国电视少儿频道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位战略[D];武汉大学;2005年
10 袁涛;基于生态学视角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少波;找准自己的“生态位”[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2 蓝澜;关注企业“生态位”现象[N];中国邮政报;2003年
3 高凤林;找准发展“生态位”[N];中国质量报;2003年
4 记者 蒋国华;7600棵红松有了“监护人”[N];黑龙江日报;2009年
5 李庆华;选准生态位 建好根据地[N];经理日报;2009年
6 范瑞红 记者 王乐;中央财政科技资金助推红松经营[N];伊春日报;2011年
7 王鸿达;伊春的红松[N];文艺报;2011年
8 记者 郭盛起;“和平九月风”国际艺术家采风活动—“红松寻源”活动启动[N];伊春日报;2011年
9 陈晓燕;企业发展要遵循“生态位”[N];中国改革报;2003年
10 张永江 王玉梅;伊春嫁接红松创新致富途径[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