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ERP应用模式的研究
【摘要】:我国制造企业现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但其制造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除自主研发能力不强之外,制造水平落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信息化水平低下,致使资源的配置和技术的应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国制造企业要增强国际竞争优势还必须从提高信息管理水平着手。近年来,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系统作为一种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手段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引入先进的ERP管理模式与理念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选择。ERP是制造业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代表了当前集成化企业管理软件系统的最高水平。在ERP系统支持下,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得以集成化管理,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带动我国制造企业业务流程的创新、产品研发模式和设计理念的创新,从而建立起基于协同商务模式的现代企业管理系统。
我国ERP应用已经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ERP整体应用数量少、周期长、应用范围也不均衡,与世界先进国家和预期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ERP应用的成败并不完全取决于技术、资金、网络、软件的性能,还取决于企业自身主体意识及应用方法。从我国ERP应用的现状看,诸多方面都存在一些急需解决和完善的问题。要提高ERP实施的成功率,必须对ERP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作全面、系统地研究,才能提供一整套应用方法体系。
论文首先总结了国内外有关ERP的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对我国制造企业实施ERP的方法体系深入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对制造企业背景、ERP的概念和特点以及流程再造等理论作了综述,它们是论文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的理论基础。ERP系统的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对任何问题都作深入探讨,为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第三章归纳了成功实施ERP系统的关键因素,给出了Q模型用以分析某一特定制造企业的在实施ERP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以若干关键因素为基础归纳了ERP实施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随后,论文对这些问题分别作了深入研究。第四章给出了企业引入ERP系统的模式选择问题,研究了系统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成本和收益及其定量计量方法,并建立了综合考虑企业市场经营战略和财务状况的ERP系统实施的可行性分析模型。可行性分析是系统应用的前提,它能有效地减少企业实施ERP的盲目性,提高ERP项目的成功率。第五章根据制造企业管理和生产特点,对制造行业的ERP系统作了需求分析,提出了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