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冠层分析仪对天然次生林冠层结构及光照分布的研究
【摘要】:
本研究用帽儿山实验林场天然次生林林分内设置的30块标准地和176株解析木的数据,采用冠层分析仪对所有标准地进行了实地拍摄,共获取全天空鱼眼照片1200张,剔除质量差的照片剩余1063张,运用冠层分析仪软件对其进行了逐一分析并将其数据与解析木的实测数据进行了比较。对于森林群落主要冠层特性指标叶面积指数,通过相关和回归分析对叶面积指数直接测定法(鲜重法)和间接测定法(冠层分析仪)精度进行了比较。根据解析木胸径(DBH)、树高(HT)、冠幅(CW)三个方面因子的分析,利用多元回归中的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6个主要树种单木的叶面积指数回归模型,对其它冠层特性指标以及光环境特征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于两种叶面积指数测定方法精度的研究结果表明,直接测定法比间接测定方法结果稍大,精度约高25%——40%,间接测定值能较好的反映林木的叶面积指数大小变化,天然次生林中林层结构对冠层分析仪测定有很大的影响,是造成两种方法差异的主要原因。6个树种叶面积指数模型表明,胸径(DBH)、树高㈣、冠幅(CW)是影响林木叶面积指数值变化的主要因子,但是柞树、色木的树高在模型中未通过t检验,水曲柳、榆树的冠幅未通过t检验,这是由于样本数量过少造成的。独立性检验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叶面积指数模型的预估精度大于90%的有3个,其他的在87%以上,说明模型拟合结果较好,适用性较强,可以用来预估各树种叶面积指数。林隙分数研究结果表明它与叶面积指数、开度、总定点因子、光合光量子辐射通量(PPFD)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林隙的变化对于其它冠层特性指标及光环境特征因子具有重要影响。对于光环境特征因子相关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总定点因子与叶面积指数呈显著负相关。
本研究首次应用WinsCanopy2006a冠层分析仪对天然次生林冠层特性指标研究进行了方法上的探索,对其在森林群落中的进一步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构造的6个主要树种的叶面积指数模型,能较好的模拟树木叶面积指数变化。对于该地区的森林经营与生产决策提供了较详细的林木信息,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
|
|
1 |
刘立鑫;李凤日;;两种测定天然次生林叶面积指数方法的比较[J];森林工程;2009年03期 |
2 |
;对天然次生林抚育强度的一点意见[J];林业资源管理;1975年03期 |
3 |
;坚持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实现森林资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J];林业资源管理;1977年04期 |
4 |
姚国清;池桂清;董兆琪;郭德武;;大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综合经营经济效果分析[J];辽宁林业科技;1986年04期 |
5 |
宋桂珍;;天然次生林综合经营技术的推广[J];辽宁林业科技;1989年S1期 |
6 |
王理顺,乔保水,温拥军,金钰;河南省天然次生林类型划分[J];河南林业科技;1997年03期 |
7 |
朱丽辉,李冬,刘世岩,李洪波,王秀芬;辽宁东部山区天然次生林涵养水源功能的初步研究[J];辽宁林业科技;2002年05期 |
8 |
李秀芬,朱教君,王庆礼,刘足根,侯传生,杨焕君;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雪/风灾害成因及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4年06期 |
9 |
梁俊芳;王艳东;张梦良;张振波;崔永宾;沈喜民;李哲;张振华;;天然次生林冠下营造红松试验初报[J];吉林林业科技;2006年01期 |
10 |
闫东锋;侯金芳;张忠义;李继亮;任兆慧;李建国;;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天然次生林林分直径分布规律研究[J];河南科学;2006年03期 |
11 |
王杰青;关崇;祝宁;;城市绿地种子库的初步研究[J];植物研究;2006年04期 |
12 |
牟顺泰;;层次分析法在评价小陇山天然次生林生态服务功能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09年21期 |
13 |
郑雪峰;侯照云;;帽儿山林场次生林物种多样性分析[J];林业科技情报;2010年04期 |
14 |
侯照云;郑雪峰;;帽儿山林场次生林年龄结构分析[J];林业科技情报;2010年04期 |
15 |
张慧东;尤文忠;邢兆凯;魏文俊;赵刚;颜廷武;;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和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呼吸[J];水土保持学报;2011年03期 |
16 |
袁义田,邵先倬,许慕农;关于山东赤松天然次生林林分改造問題的商榷[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63年00期 |
17 |
赵常富;;陡岭地区天然次生林分类与经营措施的研究报告[J];辽宁林业科技;1978年05期 |
18 |
陈加良;侯惠敏;杨治清;;六盘山天然次生林改造技术的调查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1980年06期 |
19 |
安力;;呼伦贝尔盟 兴安盟 放宽国有天然次生林委托范围[J];内蒙古林业;1983年10期 |
20 |
张宏芝,陆贵巧,原占国,张锁成,武会欣;太行山区天然次生林碳储量的研究[J];河北林果研究;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