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柴芍乳增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肝郁痰凝证)临床观察

廖永杰  
【摘要】:目的:以乳康胶囊及安慰剂为对照药,客观评价柴芍乳增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肝郁痰凝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择乳腺增生病患者64例,随机分为试验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与对照安慰剂组、乳康胶囊组各16例。试验组:柴芍乳增胶囊高剂量组:每次4粒,每日3次;柴芍乳增胶囊低剂量组:每次3粒同时服用1粒安慰剂胶囊,每日3次;对照组安慰剂:每次4粒,每日3次;乳康胶囊组:每次3粒同时服用1粒安慰剂胶囊,每日3次。以上药物(含安慰剂)均于月经来潮前7-10日开始服用,经期停服。20天为一个疗程,间隔5-7天,继续第二个疗程。禁食可乐、咖啡、巧克力。治疗两个疗程观察并统计疗效。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试验高剂量组对乳腺增生病的总有效率为73.33%,试验低剂量组对乳腺增生病的总有效率为66.67%,对照安慰剂组对乳腺增生病的总有效率为0.00%,对照乳康胶囊组对乳腺增生病的总有效率为62.50%。三组药物与安慰剂组分别进行比较,三组药物明显优于对照安慰剂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高剂量组和试验低剂量组分别与对照乳康胶囊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低剂量组与试验高剂量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中医证候比较:试验高剂量组对乳腺增生病的总有效率为93.33%,试验低剂量组对乳腺增生病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安慰剂组对乳腺增生病的总有效率为18.75%,对照乳康胶囊组对乳腺增生病的总有效率为93.75%。三组药物与安慰剂组分别进行比较,三组药物明显优于对照安慰剂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高剂量组和试验低剂量组分别与对照乳康胶囊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低剂量组与试验高剂量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前后四组中医症候总积分组内比较,P0.01,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提示四组药物均能改善乳房的主要症状。 结论: 柴芍乳增胶囊对乳腺增生病有较好的舒肝理气、化痰散结之功效,可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张卫红;利癖消胶囊Ⅰ号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J];四川中医;2004年08期
2 韩福现,孙英才;乳腺舒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136例[J];新疆中医药;1994年04期
3 昝大鸣,杨玉泰,王中心,魏静波,沈东涛,赵南萍;乳达康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11期
4 杜凤香;王淑斌;;中药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病830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年03期
5 谷小燕;孙志华;;乳癖散结胶囊联合热疗治疗乳腺增生病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09年04期
6 郭芳,郭永杰,王宏伟;自拟全蜈虫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12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1年09期
7 刘超,贾作福;甲蛭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112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年04期
8 丁学成;奶脾汤治疗乳腺增生病103例临床总结[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03期
9 闫文华;;乳癖康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200例临床观察[J];中外妇儿健康;2010年12期
10 齐绍纲,傅旭彬;中药治疗慢性乳腺增生病的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年01期
11 刘雪梅;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新进展[J];四川中医;1992年02期
12 钱龙江;张永洪;陈东晓;;乳癖散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102例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09年13期
13 沈才栋;;乳腺增生病的临床治疗体会[J];陕西中医;1983年05期
14 郭廷信;郭诚杰;;乳腺增生病有关资料调查[J];新疆中医药;1986年01期
15 叶莉莉;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283例[J];福建中医药;1999年04期
16 李进华,詹辉;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进展[J];中国药业;2000年08期
17 曹兴惠 ,常晓颖;乳治Ⅰ、Ⅱ、Ⅲ、Ⅳ号治疗乳腺增生病60例[J];国医论坛;2002年02期
18 胡凤媛;乳腺增生病的中医分期辨治探析[J];四川中医;2004年12期
19 张庆生;自拟通络散结汤治疗乳腺增生[J];医药产业资讯;2005年20期
20 高金道;高维昆;;乳康灵汤治疗乳腺增生病48例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娄海波;;中医情志干预法治疗乳腺增生病42例[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李琰;蒉纲;;乳腺增生病客观化指标与辩证分型的相关性研究进展[A];2011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金华;裴晓华;;乳腺增生病的中医证候规范化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林楚华;;近5年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研究进展[A];广东省针灸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脑卒中及脊柱相关性疾病非药物诊疗技术培训班论文集[C];2011年
5 尹志伟;栾金红;;乳腺增生病中医证型与钼靶X线表现相关性的研究[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进展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6 高秀飞;;乳腺增生病患者心理障碍的研究进展[A];2011年中医外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杨锡红;;自拟消癖汤治疗妇女乳腺增生病50例[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8 刘晓菲;宋爱莉;李静蔚;;乳腺增生病结合影像学量化指标构建中医辨证规范数据库的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冯鑫鑫;葛林宝;沈雪勇;尚妍妍;孙霃平;胡升芳;应荐;;不同证型的乳腺增生病患者膻中穴体表红外辐射光谱研究[A];2011浙江省针灸学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张培芝;张奉举;;浅析乳腺增生病与乳腺癌的关系[A];第十二次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乳房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兴;散瘀化痰综合脏腑调理乳腺增生病辨证论治优化方案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2 李静蔚;乳腺增生病与血管生成因子表达的关系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马朝群;补肾疏肝法对乳腺增生型大鼠疗效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4 张琼;乳腺增生病肝郁气滞证心理应激及内分泌的相关性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年
5 李湘奇;乳宁霜透皮对乳腺增生大鼠干预作用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6 孙二虎;丹仙片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7 李静;清通胶囊防治冠状动脉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2年
8 陈云凤;培本宁肺胶囊对慢性支气管炎缓解期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1年
9 梁群;化纤胶囊治疗肺间质纤维化的实验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4年
10 赵晓霞;肝脂清胶囊的研制及其复方药代动力学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永杰;柴芍乳增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肝郁痰凝证)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2 贾颖;逍遥蒌贝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陈焱;从肝肾论治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4 周莉娜;乳安凝胶膏剂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5 樱峰;三才治疗仪配合口服逍遥散治疗乳腺增生病的初步临床疗效观察[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6 侯晓倩;中药配伍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效果观察[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7 李莎;乳腺增生病发病情况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年
8 郁祥;乳腺增生病辨证治疗的方证相应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9 苏莎;乳腺增生细胞增殖的表达及温阳散结法治疗乳腺增生病的机理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吴彦岚;乳腺增生病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初步评价[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裴晓华;乳腺增生病的治疗[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唐汉钧;乳腺增生病证治心得[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3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终身教授、上海市名中医 唐汉钧;乳腺增生病的证治心得[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4 副主任医师 林华;乳腺增生病的防治[N];市场报;2000年
5 燕正雄;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观察[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6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终身教授、上海市名中医 唐汉钧;乳腺增生病的证治心得[N];上海中医药报;2009年
7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裴晓华;乳腺增生病的病因病机[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8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裴晓华;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优势[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9 吴信受;乳腺增生病的中医治疗体会[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10 ;乳癖康合剂治疗乳腺增生病效佳[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