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候的科学求真与文化探源
【摘要】:
证候是中医药学独有的概念,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识病方式。由于证候的判定采取的是一种非实证道路,因此针对同一客体,不同的人往往辨别出不同的证候类型。为了克服传统辨证在认识主体上的差异,自20世纪50年代,在中医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证候客观化的研究工作。经过近半个世纪的艰辛努力,证候本质的研究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些阶段性结论得不到普遍推广,支持证候成立的一些特异性指标随着研究的深入也一一被否定,人们感到困惑和盲从,由此证本质研究进入停滞状态。
为了更好揭示证候本质,必须正确认识证候内涵,因此有必要对证候形成过程进行清理,分析证候形成过程的历史文化支配因素,阐明证候的文化发生学过程,客观揭示证候的本质。通过对证候本质研究的历史回顾,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证候本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
|
|
1 |
孙益鑫,夏善玲;中医证本质研究的方法学探析[J];医学与哲学;1997年04期 |
2 |
江锋,王宗殿;中医证候本质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中医药学刊;2005年01期 |
3 |
祁明浩;詹瑧;;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证研究中的思考与应用[J];中医药学刊;2006年11期 |
4 |
祝世讷;;“证”——开辟功能性病理研究的新领域[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
5 |
吴元胜,朱华宇,禢国维,范瑞强;证候研究是实现中医现代化的必由之路[J];中医药学刊;2003年08期 |
6 |
薛飞飞;陈家旭;;对“微观辨证”的思考与展望[J];中医杂志;2007年02期 |
7 |
张天奉,常存库,杨桂华;证候本质研究的思路与方法[J];医学与哲学;2003年02期 |
8 |
杨元宵;李昌煜;;运用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医证候的思考[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7年01期 |
9 |
孙益鑫,夏善玲;证本质研究现状的反思[J];中国医药学报;1997年05期 |
10 |
肖德馨;;对“证”的认识[J];中医杂志;1993年10期 |
11 |
韩丽萍;建立统一证候分类体系的探讨[J];陕西中医;1998年08期 |
12 |
成肇智;;走出“证”概念的误区[J];中医杂志;2001年06期 |
13 |
康升军;辨证论治与免疫调节作用[J];现代中医药;2003年03期 |
14 |
李刚,郭照江,梁红娟,闵婕,张贺龙,夏天;中医“证”本质研究的无序与有序[J];医学与哲学;2004年07期 |
15 |
杜侃,卢明,杜宝新;对中风病证候研究的思考[J];浙江中医杂志;2004年12期 |
16 |
刘家强;江津河;;中药药性理论的基因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6年11期 |
17 |
赵展荣;闫小光;黄飞;张剑;刘震;李晔;李秋贵;李怡;;254例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的证候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
18 |
周唯;;阴虚血瘀证探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
19 |
张西波;崔乃强;袁红霞;张国骏;;浅谈阳明腑实证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相关性[J];山东中医杂志;2007年04期 |
20 |
王玲玲;范吉平;;偏头痛动物模型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