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建筑遗产自治保护研究
【摘要】:乡土建筑遗产是当前及今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内的新兴课题,与文物保护不同,其对象与现实社会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固有的文物保护模式不再适应现实的保护需要。
鉴于此,本课题从乡土建筑遗产保护概念演进角度出发,分析了乡土建筑与乡土建筑遗产内涵的不同,区分经验建筑与理性遗产的差异;结合历史文献所反映我国传统社会基层治理演变情况,对照当前社会条件下基层治理与文物保护单位模式现状,廓清乡土建筑遗产所承载的历史传统及保护工作所面临的现实制度难题。
案例选择上,课题聚焦于安徽查济古建筑群保护实践:首先从乡土地理角度分析了其建筑对象所承载的文化传统,肯定了其作为乡土传统文化物质载体的遗产价值;其次,实地调研了查济古建筑群保护协会从发挥主导作用到被边缘化的大致过程,对比其与当前政府主导文物保护模式之间的矛盾与问题,揭示出传统与当前农村治理模式均不再适应作为公共事务的乡土建筑遗产保护要求。
横向对比:回顾国外工业化、城市化程度较高国家在相似领域内走过的道路,总结其成熟的经验,明确基层文化遗产保护必须根植基层、依靠基层、服务基层历史经验。
从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合理性出发,依靠乡土社区、发挥其主体作用的自治保护是达成乡土建筑遗产服务基层社会有序转型、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自治保护,既可以达成专业研究与基层社会之间的合作关系,又益于协调公共管理部门与基层社区之间的现实矛盾;更重要的是:乡土建筑遗产自治保护,既是对基层社区文化权益的尊重与支持,也是培育乡村基层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理念与能力的实践平台。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