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放射治疗中膀胱内在靶体积的个体化确定及对剂量学影响的研究
【摘要】:第一部分膀胱癌千伏级锥形束CT (kVCBCT)与模拟定位CT图像配准方法学的研究
目的:在MIM软件中,探讨膀胱癌放疗中,千伏级锥形束CT (kVCBCT)与模拟定位CT图像配准的最佳方法。
材料和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根治性放疗的膀胱癌患者12例,分别选取其模拟定位CT图像及第一次放射治疗前的kVCBCT图像进行配准。采用MIM图像处理软件中的自动配准方式,分别运行刚性辅助配准(Rigid Assisted)、运行基于边框辅助配准(Box-based Alignment)及运行基于勾画配准(Contour-based Alignment)。由同一名医生在三个不同时刻对12例患者的模拟定位CT图像与第一次治疗前kVCBCT生成的CT图像之间进行三种方法的配准。分别记录三种方法配准两幅图像中心的坐标在LR、SI及AP三个方向上需要移动的距离值和所用时间。由另外一名医生和一名物理师做为评价者进行独立评价,采用单盲打分的办法进行三种方法配准质量的评分。
结果:由同一名医生在三个不同时间对12例患者进行三种不同方法的配准,共得到两幅图像中心的坐标距离配对数据及所用配准时间108组。结果显示运行基于边框辅助配准及运行基于勾画配准,其配准后其图像中心坐标移动距离之间的差距基本上在1mm以内,而刚性辅助配准结果移动范围略有增大。基于勾画配准方法所用时间最长,时间在44.81秒,基于勾画配准方法得到图像配准质量评分最高(达到72分)。
结论:在MIM医学图像处理分析软件中,基于勾画配准方法是KVCBCT和模拟定位CT之间配准质量最好的方法,所用时间在可接受范围内。
第二部分膀胱癌放射治疗中膀胱内在靶体积(ITV)的量化测定
目的:应用kVCBCT与模拟定位CT所采集到膀胱癌放疗前和放疗后图像,量化确定膀胱ITV变化和变化的规律。
材料和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根治性放疗的膀胱癌患者12例。放射治疗前行模拟定位CT扫描。治疗期间,每例患者第一周每天治疗前、后各行一次kVCBCT扫描,自第二周起,每周选择一天在治疗前、后各行一次kVCBCT扫描,不进行在线引导体位校正。在MIM医学图像处理软件中分别勾画模拟定位CT和kVCBCT膀胱的轮廓,在相互配准后比较每次放疗前与模拟定位时膀胱体积变化;比较每次放疗后与放疗前的膀胱体积变化;比较从第二次治疗及随后每次治疗得到的膀胱合并部分体积与第一次治疗时膀胱体积相比的变化情况。
结果:本部分研究共获取12副模拟定位CT图像,232副kVCBCT生成的CT。全部12例模拟定位CT所显示的膀胱大小平均值:104.68±41.32ml,KVCBCT所显示的每次放疗前和放疗后的膀胱体积平均值分别为:104.75±42.16ml和113.63±51.59ml。每次治疗前膀胱体积变化的标准差除以其均值(变异系数)在0.2以内的有7例,5例患者的体积发生了20%以上的改变。有6例其治疗前膀胱体积的平均值与该患者在模拟定位CT时膀胱体积存在显著变化(P值0.05)。有6例患者其放疗前后的体积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值0.05),有10例患者放疗后的平均体积大于其治疗前的膀胱体积。考虑到每天治疗前后膀胱体积存在变化的可能,我们将每次治疗前后的膀胱体积合并到一起做为该次治疗时的膀胱体积,分别比较后面的治疗与第一次治疗,发现其中有8例患者在随后的治疗中其膀胱的变化情况与第一次治疗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值0.05)。
结论:膀胱癌患者在放射治疗期间,膀胱的体积变化较大,如何精确确定膀胱ITV是重要的。
第三部分膀胱ITV精确确定的方法学研究
目的:将患者kVCBCT得到的膀胱轮廓叠加所形成的膀胱总体积作为膀胱ITV的金标准,来探讨依据放疗中多少天的KVCBCT所获得叠加膀胱体积能够个体化确定膀胱的ITV,并且评价基于模拟定位CT的膀胱均匀外扩和各方向不均匀外扩生成ITV与金标准的差异性。
材料和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根治性放疗的膀胱癌患者12例。放射治疗前行模拟定位CT扫描,治疗期间,每例患者在第一周的每天治疗前、后各行一次kVCBCT扫描,自第二周起,每周选择一天在治疗前、后各行一次kVCBCT扫描,不进行在线引导体位校正。根据勾画得到的每幅kVCBCT影像得到的12例患者的膀胱总体体积VCBCT-Total。依次将每一天(获取kVCBCT的治疗日)的kVCBCT图像叠加得到每次叠加的总轮廓VCBCT-Total-#。分别计算每一天得到的VCBCT-Total-#占VCBCT-Total的百分比。勾画全部模拟定位CT中的膀胱轮廓做为CTV, CTV勾画后在该软件中外扩10mm做为ITVB。分别记录每个患者的得到的VCBCT-Total和VITVB,适形指数CI、VCBCT-ITVB-EX (CBCT的ITV中位于均匀外扩轮廓外部分的体积)、V ITVB-CBCT-SF (VITVB内VCBCT-Total覆盖区域以外的部分)。勾画模拟定位CT膀胱轮廓做为CTV,依次在头脚方向脚侧(Inferior)外扩10mm,头侧(Superior)外扩20mm,左右方向上向左侧(Left)外扩11mm,右侧(Right)外扩8mm,前后方向上向前侧(Anterior)外扩20mm,向后侧(Posterior)外扩14mm得到VITVC分别记录每个患者的得到的VCBCT-Total和VITVC CI、VCBCT-ITVC-EX和VITVC-CBCT-SF。
结果:全部12例患者的膀胱叠加总体积变化为:191.49±75.80.24m1(108.63-350.60m1)。12例患者在治疗第一周的D4、D5其V%CBCT-Total的均值均超过了90%,其中D5的百分比可信区间下限也接近90%,只有1例患者结果距离90%较远。均匀外扩10mm后的ITV体积变化范围:300.14±79.23ml(197.80-437.57m1)。其外扩10mmm后的ITV的适形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52±0.06(0.38~0.06), V ITVB-CBCT-SF的体积为126.63±36.77ml(72.31~194.96m1)。不均匀外扩后得到ITV的体积在412.30±102.82ml(272.77-566.36m1)之间,适形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44±0.08(0.29~0.57),V ITVC-CBCT-SF的体积为225.14±53.51ml(148.46-326.34m1)。与均匀外扩10mm生成膀胱ITV的计划B相比,采用不均匀外扩的膀胱ITV设计的计划C中,VEX其百分比明显减少,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0),而VSp占其PTV体积的百分比明显增加,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0)。
结论:根据我们利用kVCBCT得到的膀胱体积和空间变化的资料可以发现,前五次的膀胱叠加体积用来做为膀胱癌个体化ITV勾画设计治疗方案是具有可行性的。单纯采用模拟定位CT的膀胱勾画CTV外扩10mm的膀胱的ITV有可能造成治疗期的膀胱的漏照,并存在较大范围正常组织的照射体积。CTV不均匀外扩的ITV对膀胱的覆盖较好,也存在较大范围的正常组织的照射体积。
第四部分个体化确定膀胱ITV对膀胱癌放疗剂量学影响的研究
目的:分别用个体化确定,均匀和不均匀外放所确定的膀胱ITV来设计满足各自肿瘤和正常组织剂量学要求的放疗计划A、B、C。比较三个计划中个体化确定的ITV以及其周边正常组织接受到的放疗剂量的差异性。
材料和方法:选取2008年10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根治性放疗的膀胱癌患者12例。利用第三部分得到的三个不同ITV,分别外扩0.8mm得到相应的PTVA(个体化确定ITV后的PTV)、PTVB(均匀外放ITV得到的PTV)、PTVC(不均匀外放ITV得到的PTV),采用逆向束流调强技术分别进行上述三种PTVA、PTVB、PTVC和PTV2(肿瘤区域加量照射)的计划设计。所设计得到计划均能满足各自外放的PTV和正常组织剂量要求,然后将个体化确定的PTVA套入到三个计划中,观察在三个计划中95%PTVA和99%PTVA所接受的剂量,记录95%PTVA体积接受的最低剂量;99%PTVA体积接受的最低剂量,99%PTVA的剂量达不到处方剂量的95%被认为存在不可接受肿瘤内漏照;并观察各自计划中95%等剂量线(41.8Gy等剂量线)与PTVA的体积差值以及该体积内平均剂量(反映了正常组织多照射体积和剂量),分别命名为VA (4180-PTVA),. VB (4180-PTVA)和VC (4180-PTVA)的体积和收到的平均剂量。
结果:三组计划均采用IMRT计划设计后满足肿瘤和正常组织剂量学的要求。将PTVA套入计划A中,95%PTVA内的最低剂量范围为44.17Gy±0.21Gy, 99%PTVA内的最低剂量为43.42Gy±0.58Gy,均符合剂量学要求。将PTVA套入计划B中95%PTVA的最低剂量范围为42.66Gy±4.33Gy,99%PTVA内的最低剂量范围为35.72Gy±9.93Gy (15.54~44.13Gy),有7例患者存在不可接受的漏照(99% PTVA接受的最低剂量低于41.8Gy)。将PTVA套入计划C中,有4例患者存在不可以接受的漏照射(99% PTVA接受的最低剂量低于41.8Gy)。与计划A中12例病人均能满足肿瘤最低剂量学要求相比,计划B中7例达不到95%最低剂量要求,其出现漏照的患者数与计划A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5),计划C中4例达不到95%最低剂量要求,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93)。各自计划中95%处方剂量等剂量线(41.8Gy等剂量线)与PTVA的体积差值以及该体积内平均剂量在计划A中为97.47±39.18ml,其平均剂量为42.99±0.32Gy;计划B中,VB (4180-PTVA)的平均体积为390.98±119.67ml,其平均剂量为44.41+0.29Gy;计划C中,VC (4180-APTV)的体积变化范围为471.57±124.93ml,其平均剂量为44.56±0.22Gy。将计划A中的VA (4180-PTVA)分别与计划B的VB (4180-PTVA)和计划C的VC (4180-PTVA)进行配对分析,其结果计划A与计划B相比,41.8Gy(处方44Gy的95%剂量)等剂量线轮廓内未包括PTVA的部分体积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0);计划A与计划C相比,41.8Gy等剂量线内PTVA轮廓外的体积两者也有显著性差异(P=0.000)。对VA(4180-PTVA)分别于VB(4180-PTVA)和VC(4180-PTVA)的平均剂量进行配对分析,其结果计划B中VB(4180-PTVA)平均剂量高于计划A的VA(4180-PTVA),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00),;计划C中VC(4180-PTVA)所受平均剂量高于VA(4180-PTVA),两者也有显著性差异(P=0.000)。
结论:无论是均匀外扩还是不均匀外放所生成ITV均存在肿瘤漏照射和正常组织过多被照射,这些提示膀胱ITV个体化确定是非常有价值的。
|
|
|
|
1 |
滕若冰;梁月有;郑克立;;M2、M3受体与膀胱逼尿肌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06年05期 |
2 |
徐振耀;沈奇;;超声图象中膀胱壁位置的估计[J];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1992年03期 |
3 |
韩涛;王勤章;司军强;徐礼臻;丁国富;赵磊;王江平;;豚鼠膀胱不同区域逼尿肌的兴奋性观察[J];山东医药;2011年42期 |
4 |
阮时宝;魏亚东;陈学习;苑述刚;;缩泉固尿颗粒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实验研究[J];光明中医;2007年01期 |
5 |
陈良峰;;淋巴结阳性宫颈癌患者术后三维适形放疗的临床意义[J];现代预防医学;2008年13期 |
6 |
刘秋菊,何新友;膀胱结石患者结石定位于膀胱体外侧壁碎石效果观察[J];南方护理学报;2005年04期 |
7 |
刘辉;赵晓辉;;术后尿潴留的处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年11期 |
8 |
赵海腾,孙杰,叶惟靖,陈方,徐卯升,刘国华,李衷初;犬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时神经肽类递质的分布变化[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2年01期 |
9 |
贾瑞鹏,程继义,刘士怡;前列腺组织中的内皮素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1999年01期 |
10 |
程文,周四维,高建平,张征宇,葛京平;内皮素-1受体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的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3年10期 |
11 |
张雷;段诗苗;李多杰;任克杰;;有孔泡沫板在直肠癌术后常规放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1年05期 |
12 |
袁天琪;李承晏;俞小梅;;兔膀胱肌电体表检测的实验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1年03期 |
13 |
董海燕;;经腹腔镜切除尿转流后残留膀胱:首例报告[J];国际泌尿系统杂志;1993年05期 |
14 |
熊恩庆,康建设;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J];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1996年03期 |
15 |
商宇红,魏丽惠;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3年01期 |
16 |
彭翌;;盆腔巨大囊肿误诊为正常膀胱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年24期 |
17 |
郑春松,马会敏,王亚琴,李杰,张兰英;可控性尿液引流袋在妇科肿瘤患者术后膀胱体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3年03期 |
18 |
俞小梅;李承晏;袁天琪;;家兔膀胱体表肌电和膀胱内压关系的实验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1年04期 |
19 |
黄孝庭,黄循,杨竹林,杨罗艳;梗阻后膀胱氮能神经、平滑肌肌动蛋白的改变及意义[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998年07期 |
20 |
谢瑞刚;李艳;葛英辉;史大鹏;秦艳;李彦;周瑞锦;张祥生;程天明;;继发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尿路梗阻的X线表现一例并文献复习[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年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