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花米草对河口盐沼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
【摘要】:生物入侵作为全球变化的组成部分,对土著生态系统产生深刻影响,其生态系统水平的后果之一便是改变生态系统的碳氮循环。尽管对此已有大量研究,但仍缺乏对其影响机制的全面深刻认识,尤其是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群落内部循环,而入侵种的生态系统工程师效应对系统同外部输入/输出的影响往往被忽视。本文以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入侵长江口崇明东滩的盐沼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为例,研究了入侵种如何影响生态系统氮循环的科学问题,同时以其中潮汐交换和促淤过程的作用揭示了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师的入侵种影响外部输入这一机制的重要性。
互花米草显著升高了生态系统的碳、氮库。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的野外观测显示互花米草群落的地上生物量(干重1.54±0.05 kg m-2)显著高于芦苇群落(干重0.87±0.05 kg m-2),约为后者的180%;互花米草群落的地上总碳库(514±18g m-2)显著高于芦苇(333±16g m-2),约为后者的154%;互花米草群落的地上总氮库(14.60±0.65g m-2)显著高于芦苇(10.63±0.54g m-2),约为后者的137%;互花米草群落的0-20cm土壤总碳库(3270±54g m-2)显著高于芦苇群落(2998±49g m-2),约为后者109%;互花米草群落的0-20cm土壤总氮库(175.94±4.91g m-2)显著高于芦苇群落(153.49±5.76g m-2),约为后者115%;互花米草群落的0-20cm土壤无机氮库(2.50±0.06g m-2)显著高于芦苇群落(1.97±0.05g m-2),约为后者的127%,其中互花米草群落的0-20cm土壤硝态氮库(1.71±0.04g m-2)显著高于芦苇群落(1.22±0.02g m-2),约为后者的140%,而互花米草群落的0-20cm土壤铵态氮库(0.80±0.03g m-2)与芦苇群落(0.75±0.05g m-2)相比无显著差异。在2005年4月至2006年9月的移栽试验中,互花米草的地上生物量与地上总碳、氮库同样显著高于芦苇群落,但土壤总碳氮库与无机氮库与芦苇群落差异不显著。这说明互花米草增加生态系统碳、氮库的现象不能仅以群落内部循环机制解释。
互花米草在潮汐交换中获取大量外源无机氮输入。2007年进行了土柱法野外操纵实验,2008年进行了大潮期间土壤-潮水无机氮交换的直接观测实验,结果均显示在潮汐交换中互花米草群落获取的无机氮(操纵实验中土壤无机氮库外源补充:14.84±0.67mg kg-1 month-1;直接观测实验中土壤无机氮浓度增量:9.43±1.18mg L-1)显著高于芦苇群落(外源补充:2.97±0.24mg kg-1month-1;无机氮浓度增量:4.92±0.51mg L-1)。操纵实验中互花米草群落土壤无机氮净矿化速率(14.15±0.68mg kg-1month-1)与芦苇群落(13.59±0.69mg kg-1month-1)无显著差异,直接观测实验中互花米草群落内潮水无机氮浓度下降量(2.92±0.36mg L-1)显著高于芦苇群落(2.07±0.20mg L-1)。以上结果表明对潮汐外源无机氮输入的截取与利用是互花米草增加生态系统地上总氮库与土壤无机氮库的重要机制。
淤积物是互花米草累积碳氮库的重要来源。于2007年至2008年以埋瓶法和埋板法收集淤积物,结果显示,互花米草群落中淤积量(埋瓶法:6.69±0.68kg m-2 month-1;埋板法:38.60±3.33kg m-2yr-1)显著高于芦苇群落(埋瓶法:4.27±0.53kg m-2 month-1;埋板法:21.42±2.16kg m-2 yr-1).同时,埋板实验结果还显示互花米草群落中淤积物总碳库(0.69±0.08kg m-2 yr-1).总氮库(40.05±4.50g m-2 yr-1)和无机氮库(953±85mg m-2 yr-1)均显著高于芦苇群落中淤积物总碳库(0.42±0.05kg m-2 yr-1).总氮库(24.56±2.97g m-2 yr-1)和无机氮库(415±37mg m-2 yr-1).于2007年至2008年进行的空地凋落物添加试验结果显示,互花米草地上直立凋落物的降解速率(K=0.0038 day-1)高于芦苇的地上直立凋落物(K=0.0021 day-1);添加互花米草凋落物下方土壤总碳库(1.96±0.02kg m-2)显著高于未添加凋落物空白对照土壤的总碳库(1.91±0.02kg m-2,),而添加芦苇凋落物后的土壤总碳库(1.93±0.02kg m-2)其多重比较组别介乎二者之间;添加互花米草凋落物,添加芦苇凋落物和未添加凋落物空白对照土壤的总氮库与无机氮库均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增加土壤总碳库与总氮库的机制存在差异,后者不能仅由初级生产与凋落物降解过程解释,促淤效应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互花米草对氮循环的影响将作用于自身的扩张。于2008年6月测定互花米草与芦苇叶硝酸盐还原酶活性(nitrate reductase actiVity,NRA),结果显示互花米草叶的NRA(对数值1.69±0.11)整体上显著高于芦苇叶(对数值0.87±0.08)。加氮处理使互花米草与芦苇叶的NRA均显著上升,淹水处理使互花米草叶NRA升高,而芦苇叶NRA降低。对野外观测实验与操纵实验的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和PCA分析,结果显示淤积物性质与植物群落性质有显著的相关性。以上结果提示互花米草入侵改变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后果可能影响其自身扩张,形成一定程度的反馈作用。
总之,上述结果强调了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工程师效应对系统与外界输入/输出的控制是植物入侵影响土著生态系统氮循环的重要机制。这一结论不但有助于对外来入侵植物的管理,也加深了对植物调控生态系统氮循环的理解。
|
|
|
|
1 |
孙炳寅,朱长生;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草场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及某些酶活性的研究[J];生态学报;1989年03期 |
2 |
张晟途,钦佩,万树文;互花米草生态工程能值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
3 |
陈中义,付萃长,王海毅,李博,吴纪华,陈家宽;互花米草入侵东滩盐沼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J];湿地科学;2005年01期 |
4 |
刘夏;芒果;;暴走的草 互花米草圈地崇明岛[J];新知客;2009年09期 |
5 |
肖强,郑海雷,陈瑶,黄伟滨,朱珠;盐度对互花米草生长及脯氨酸、可溶性糖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5年04期 |
6 |
钦佩,马连琨,谢民,仲崇信;Fe、Cu、Mn、Zn在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初级生产中的动态研究[J];生态学报;1993年01期 |
7 |
张馥桂;生物工程在海岸防护、促淤应用的简介[J];海洋工程;1994年02期 |
8 |
沈永明,刘咏梅,陈全站;互花米草盐沼土壤有机质分布特征[J];海洋通报;2003年06期 |
9 |
陈中义,李博,陈家宽;长江口崇明东滩土壤盐度和潮间带高程对外来种互花米草生长的影响[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
10 |
孙飒梅;三都湾互花米草的遥感监测[J];台湾海峡;2005年02期 |
11 |
沈永明,曾华,王辉,刘咏梅,陈子玉;江苏典型淤长岸段潮滩盐生植被及其土壤肥力特征[J];生态学报;2005年01期 |
12 |
谢志发;章飞军;刘文亮;陆健健;;长江口互花米草生长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英文)[J];动物学研究;2007年02期 |
13 |
;简讯[J];海洋信息;1996年01期 |
14 |
陈中义,高慧,吴涵,李博;模拟遮荫对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
15 |
;我国专家成功研发治理“互花米草”新技术[J];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08年02期 |
16 |
傅力腾;;互花米草盐碱地种植基因适应试验[J];才智;2008年02期 |
17 |
徐咏飞;邹欣庆;左平;;以互花米草为例讨论海洋物种入侵对海岸海洋环境的影响[J];河南科学;2009年05期 |
18 |
陈宏友;;互花米草在江苏省滩涂开发中的作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9年04期 |
19 |
李加林;互花米草海滩生态系统及其综合效益——以江浙沿海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4年01期 |
20 |
陈中义,李博,陈家宽;互花米草与海三棱藨草的生长特征和相对竞争能力[J];生物多样性;2005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