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在中国发展社会企业现状研究
【摘要】: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经历了高速的经济增长,同时也正在经历市场的转型。随着改革的深化,政府在第三部门的角色已经被削弱,同时伴随着改革而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致使许多的慈善和非营利性组织为生存而挣扎,并且尝试向其他的方向寻求发展(Yu,2011)。在这种背景下,近些年社会企业在中国,尤其是在北京和上海,变成了热门话题,并逐渐出现在了社会舞台上。但是,社会企业在中国仍然是个很新的概念,政府,企业和公众对其都没有充分的理解。绝大多数的社会企业在中国都缺少资金,人力资源以及相应的管理技能。尽管与社会企业有关的政策和法律在中国还不完善,但随着社会责任意识的提高以及来自西方国家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和公共部门的官员开始关注社会企业。在中国,关于社会企业理论的研究刚刚起步,大多数学者关注的是对社会企业概念的介绍,但是对于特定类型的社会企业的研究,目前仍然是一片空白。这篇论文的目的是研究跨国企业在中国发展社会企业的状况,通过对单案例的研究来回答四个研究问题:跨国企业在中国建立社会企业的动机是什么,和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目标有什么关系;跨国公司会采用什么样的模式来发展社会企业;当跨国公司尝试在中国发展社会企业时,会遇到一些什么障碍;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社会企业会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主要发现如下:1.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社会企业的动力来自于外部和内部因素。传统社会部门的表现无法满足政府的期望以及有机会和社会企业领域的权威合作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社会企业的外部因素。而内部因素主要和公司的文化,企业社会责任,在其他国家发展社会企业的成功经验以及潜在的获得新技能的机会有关。2.目前并没有固定的运作模式和商业模式可供跨国企业在中国发展的社会企业进行效仿,所有的模式均处于探索的阶段。3.跨国公司在中国发展社会企业面对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障碍。内部障碍主要来自于中国文化方面的影响,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内部障碍来自于管理团队相关技能的缺失,人才的吸引和保留相对困难,以及缺少对社会影响评估的机制。4.相比一般的社会企业,跨国公司发展的社会企业更容易做大做强,从而对中国产生大的影响。最后,本论文主要依靠单案例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因此缺少统计性的归纳。但是作者认为这个案例具有一定的启示性,一些在文中描述和解释的现象和问题也可能存在于其他案例之中。因此,作者希望本文能为未来的定量研究或者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