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XE在古陶瓷、古玻璃产地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古陶瓷、古玻璃的产地及矿料来源研究是目前国际科技考古的重要课题之一。它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探索古代社会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生存状态、丧葬习俗、文化交流、商品贸易、对外往来、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结构等提供相当多的有用信息,可以为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及复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提供部分佐证。
成分分析是古陶瓷、古玻璃的产地及矿料来源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目前,已有多种成分分析方法应用于这一领域。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Proton Induced
X-Ray Emission,简称PIXE)即为其中一种。它是一种高灵敏度、非破坏性、多元素同时定量分析的核技术。为了研究多种测量方法间的可比性,首次在国内对比了PIXE和ICP-AES两种方法的分析精度,结果表明本实验室使用的PIXE技术有足够的精度,可以和ICP-AES比拟,两种方法间具有互通性和互补性。本论文用PIXE技术结合数据处理的方法—多元统计分析,对古陶瓷、古玻璃的产地研究领域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结果。
1、古陶的产地研究一直是国际科技考古界的难题和前沿课题。我们利用PIXE技术对微量元素具有高分析精度的特点,研究了三峡库区麻柳沱、麻柳湾和苏和坪三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古陶间的关系,以及麻柳沱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商代和东周时期古陶的原料来源。结果表明:微量元素含量的因子分析能将三遗址新石器时代古陶区分开;同时能将麻柳沱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和商代陶器分为一组,东周陶器分为另一组。从而揭示出:大约公元前2500年,三遗址彼此间基本上没有陶器往来,他们所使用的陶器基本上是自产自用的;麻柳沱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原料来源与商代相同,而与东周不同。
2、汝窑是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定和钧窑)之一。河南宝丰清凉寺窑是北宋汝官窑,但原来为民窑。2000年,在河南省汝州张公巷新发现一窑址,经初步发掘,其出土青釉瓷片中有与宝丰清凉寺窑相类似的标本,质量甚佳,我们利用PIXE技术和因子分析首次研究了张公巷窑与清凉寺汝窑出土汝瓷的原料来源和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汝官瓷所用胎料与汝民瓷所用胎料相同,与张公巷汝瓷所用胎料不同,说明张公巷窑和清凉寺窑所用胎料均为就地取材;汝
官瓷、汝民瓷和张公巷汝瓷的釉料配方不完全相同,釉的化学组分的因子分析
表明三者互不相同。从而揭示出:张公巷窑与清凉寺汝官窑之间并非简单的承
袭或移植关系。
3、青花瓷是我国传统瓷器中珍贵的釉下彩,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对元
青花微量元素均匀性的研究表明:其胎釉的微量元素含量均匀性相当好,可以
为我们用微量元素鉴定元青花瓷器提供依据。青花瓷的钻料特征及来源一直是
青花瓷研究的热点。对明清民窑青花钻料特征及来源研究表明:从明初洪武开
始民窑青花均采用高锰低铁型的国产钻土矿作为青花料,个别样品采用了经提
炼的国产钻土矿,而钻土矿的提炼技术最早可能开始于明永乐时期。
4、首次系统地开展了中国古代玻璃的研究。对中国南方出土战国至汉代的
早期古玻璃研究表明:南方出土早期古玻璃至少可分为PbO一Bao一5 102和KZO一5102
两个体系。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一些玻璃有极其相同的配方和工艺。硝石或许
被使用做助熔剂KZO的原料来源。KZO一5 1 02体系的古玻璃可能为中国自己制造
的,但也不排除从国外进口的可能。Pbo和Bao是被单独引进玻璃的原料中的。
对中国新疆出土西周至汉代的早期古玻璃研究表明:新疆出土早期古玻璃可基
本上分成pbo一Bao一51仇、K20一5102、Na20一Cao一51仇和N娜o一Cao一pbo一5102四个体
系。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一些玻璃有相似的配方和工艺。Pbo一Bao一5102玻璃和
KZO一51仇玻璃被认为分别来自于中国的中原地区和南方。N丙0一Cao一51仇玻璃(包
括NaZQ一cao一Pbo一5102玻璃)部分样品可能来自于美索伯达米亚地区,另一部分
可能在新疆当地制造。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K87
|
|
|
|
1 |
复旦大学文博系考古队;三峡历史文化遗产的考古发掘与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
2 |
张志刚,郭演仪,陈尧成;景德镇明代民间青花瓷器[J];硅酸盐通报;1987年03期 |
3 |
陈尧成,郭演仪,张志刚;历代青花瓷器和青花色料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1978年04期 |
4 |
史美光,何欧里,周福征;一批中国汉墓出土钾玻璃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1986年03期 |
5 |
干福熹,李青会,顾冬红,张平,承焕生,张斌,马波;新疆拜城和塔城出土的早期玻璃珠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2003年07期 |
6 |
李青会,张斌,承焕生,干福熹;质子激发X荧光技术在中国古玻璃成分分析中的应用[J];硅酸盐学报;2003年10期 |
7 |
李青会,顾冬红,干福熹,张斌,马波,承焕生;扬州西汉墓出土古玻璃的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J];核技术;2003年12期 |
8 |
王俊新,李平,张巽,彭子成,陈树瑜,黄允兰,蒋廷瑜,邱钟仑;广西合浦堂排西汉古玻璃的铅同位素示踪研究[J];核技术;1994年08期 |
9 |
郭木森,赵文军;试析汝窑及相关问题[J];华夏考古;2000年03期 |
10 |
黄启善;;广西古代玻璃制品的发现及其研究[J];考古;1988年03期 |
|
|
|
|
|
1 |
汪安,吴平,陆寿麟,苗建民;用中子活化法与模糊聚类分析对古陶瓷产地和真伪进行辨别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6期 |
2 |
李融武;赵维娟;赵文军;李国霞;孙新民;赵青云;承焕生;;三种典型釉色汝官瓷和钧官瓷原料产地的PIXE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2期 |
3 |
崔强;张文元;李燕飞;范宇权;苏伯民;;文物保护与考古中能量色散型X荧光光谱仪的应用[J];敦煌研究;2008年06期 |
4 |
冯先铭;三十年来我国陶瓷考古的收获[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01期 |
5 |
李辉柄;钧窑的性质及其创烧年代[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2年02期 |
6 |
秦大树;钧窑三问——论钧窑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2年05期 |
7 |
朱剑,梁宝瑬,Mike Li,毛振伟,王昌燧,樊昌生,周广明;商周原始瓷的EDXRF无损分析[J];光谱实验室;2003年05期 |
8 |
张茂林;李其江;吴军明;吴隽;;同步辐射在古陶瓷研究中应用的现状和展望[J];光谱实验室;2011年05期 |
9 |
张雪华;赵维娟;孙洪巍;邱霞;孙新民;李国霞;郭敏;谢建忠;郭木森;;清凉寺窑汝官瓷和张公巷窑青瓷釉的析晶-分相结构[J];硅酸盐通报;2009年01期 |
10 |
叶宏明,曹鹤鸣,沈世耕, 程朱海, 叶国珍;中国瓷器起源的研究[J];硅酸盐通报;1995年01期 |
|
|
|
|
|
1 |
初钧晗;李旭芳;于令达;王广甫;;外束PIXE分析中探测限的改进[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6册(核物理分卷、计算物理分卷、粒子加速器分卷)[C];2011年 |
2 |
李旭芳;初钧晗;于令达;王广甫;;外束PIXE-PIGE分析大气颗粒物束流积分测量[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6册(核物理分卷、计算物理分卷、粒子加速器分卷)[C];2011年 |
|
|
|
|
|
1 |
曾庆丰;;鈷矿工业类型及其在世界上的分布[J];中国地质;1963年09期 |
2 |
朱诚,于世永,卢春成;长江三峡及江汉平原地区全新世环境考古与异常洪涝灾害研究[J];地理学报;1997年03期 |
3 |
黄颖,李辉,文波,王玲娥,金力,高蒙河;遗传基因技术与三峡考古实践[J];东南文化;2002年03期 |
4 |
杨静荣;中州访瓷录[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2年02期 |
5 |
史美光,何欧里,吴宗道,周福征;一批中国古代铅玻璃的研究[J];硅酸盐通报;1986年01期 |
6 |
陈尧成,郭演仪,张志刚;历代青花瓷器和青花色料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1978年04期 |
7 |
干福熹,黄振发,肖炳荣;我国古代玻璃的起源问题[J];硅酸盐学报;1978年Z1期 |
8 |
张福康,程朱海,张志刚;中国古琉璃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1983年01期 |
9 |
易家良,涂淑进;十四世纪中国博山的琉璃工艺[J];硅酸盐学报;1984年04期 |
10 |
李家治,陈显求;扬州西汉PbO-BaO-SiO_2系玻璃及其腐蚀层的研究[J];硅酸盐学报;198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