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探源
【摘要】: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在中国新闻史上被称为第二次党报改革。本文详尽地描述和分析了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动因、过程及其呈现的新气象,揭示了它是一次“向新闻本位”回归的伟大实践,并通过论述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逻辑来阐明这次改版夭折的内在原因。
本文从梳理与中国革命历程紧密相连的党报发展入手,说明在“革命”中诞生的、与战争年代相适应的“以宣传为本位”的党报模式,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社会需求和办报条件的改变而必须加以改革。因而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在探索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时,就有了“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办好一张能够体现报纸本质的党报”的积极探索。而体现这一实质的“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通过反思盛行一时的“苏联报纸模式”,着眼于读者需求、探索新闻本质规律,在实践中完成了“向新闻本位的回归”。但是,这场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有巨大裨益的改革探索,却因与当时主导中国社会发展的逻辑不相适应而被迫中断。
因此,本文在分析这次改版夭折的原因时,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逻辑,即:通过政治动员来启动经济建设,而有效的政治动员须通过意识形态来发动。换言之,党主导下的社会发展依赖于“意识的先导作用”以及由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向往而焕发出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种逻辑下,报纸“宣传功能”自然发挥着无可比拟的基础作用,从而导致了“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中途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