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与股票定价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行为金融和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从会计信息使用者角度分析了会计信息与股票定价的关系。
论文首先分析了会计信息与股票定价相关性理论的形成、演变和有关启示,接着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理想条件和现实条件下会计信息与股票定价关系,并对国外和国内相关实证研究进行了回顾,发现影响会计信息与股价相关性的变量有企业规模、企业盈亏、利润持续性、流通股比例、会计标准的变化、股市政策的调整和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等因素。
本论文在吸收国内外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我国股票市场1993-2002年会计数据与1994-2003年股价数据的关联性作了更为全面更为深入地探索。本论文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
1、在第3章通过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考察了理想条件和现实条件下会计信息与股价的关系后,笔者提出一逆否命题,即如果在股票定价中,通过修正Ohlson模型,我们观察到企业利润的定价乘数在下降,而净资产定价乘数在提高,我们可认为,企业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在降低。在第5章的实证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命题通过了检验。
2、在第5章通过等权重模型和股本加权模型的比较得出,各年股本加权模型的A dj R-Sq普遍高于等权重模型,但两模型的利润定价乘数相对比较接近,股本加权模型解释功效提高主要是净资产定价乘数提高所产生的贡献。
3、本研究发现自2000年年报公布丌始,股价与企业利润的相关性显著下降,但与企业净资产的相关性显著增强,这表明投资者开始关注企业净资产表示的企业内在价值,并且每股股价的均值和中位数由高峰丌始回落,这表明财政部等部门强化会计计量的稳健性,证监会等部门打击“黑嘴”“黑庄”,倡导理性投资的举措取得明显成效,对化解我国股票市场的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
4、在第5章对1993-2002年共10年总体样本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①在股价模型中加入流通股比例变量,解释模型的Adj-R~2有所提高,并且流通股比例与股价呈显著负相关,这与陈信元和陈冬华和朱红军(2002)在上海股票市场的发现一致。但对总体样本按流通股本规模和盈亏状况分类后,流通股比例的影响变得不显著,并且其与股价相关系数的符号也变得不确定,可能因为总体样本“统计平均”意义较强,故能发现流通股比例与股价显著负相关,但分类样本由于纯度较高,故流通股比例与股价的关系变得不确定和不显著。笔者认为,关于流通股比例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②盈利企业会计信息与股价的相关性Adj-R~2在10%以上,而亏损企业会计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275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F275
【引证文献】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 ||
|
|||||||||||||||||||||
|
|
|||
|
【共引文献】 | ||
|
|||||||||||||||||||||
|
|
|||||||||||||||||||||
|
|
|||||||||||||||||||||
|
|
|||||||||||||||||||||
|
【同被引文献】 | ||
|
|||||||||||||||||||||
|
|
|||
|
|
|||||||||||||||||||||
|
|
|||||||||||||||||||||
|
【二级引证文献】 | ||
|
|||||||||||||||||||||
|
|
|||
|
|
|||||||||||
|
|
|||||||||||||||||||||
|
【二级参考文献】 | ||
|
|||||||||||||||||||||
|
|
|||
|
|
|||
|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