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酰胺共混物及其复合材料摩擦学性能的研究
【摘要】:聚合物共混改性由于具有工艺简单,可制备出性质连续变化的材料等优点成为开发聚合物新材料的重要手段。近年来,聚合物共混物在摩擦学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由于聚合物共混物组成的多样性和较复杂的相结构,使得其摩擦学特性有别于单一聚合物体系,但目前这方面还缺乏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研究以聚酰胺(PA66)/聚苯硫醚(PPS)共混物体系和聚酰胺/高密度聚乙烯(HDPE)共混物体系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组成、结构以及固体润滑剂、纤维等对聚合物共混物体系物理机械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摩擦磨损机理,得到了以下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结果:
1、PA66/PPS和PA66/HDPE共混物同时改善了单组分聚合物的力学性能和摩擦学性能;
2、基于两种共混物体系的摩擦系数与其组成无关,且与组分之一的共混物基本相等的规律,首次提出聚合物共混物的摩擦行为由其熔融软化点较低的组分控制的摩擦机理。亦即,滑动过程中,摩擦热使共混物中耐热性较差的聚合物发生熔融软化,熔融软化的聚合物在摩擦接触界面上形成了一层低剪切强度的润滑层,这层润滑层的性质控制着共混物体系的摩擦行为:
3、PA66/PPS共混物体系中,PA66的存在增强了PPS向对偶转移的能力;PA66以粘着磨损为主,PPS以磨粒磨损为主;随着体系中PPS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磨损机理由粘着磨损向磨粒磨损转变;
4、PA66(HDPE)提供的润滑作用、PPS(PA66)对大尺寸磨屑形成的阻
|
|
|
|
1 |
王宏刚;简令奇;杨生荣;王建民;刘斌;张国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对聚酰胺摩擦磨损行为的影响[J];摩擦学学报;2006年03期 |
2 |
李文忠;王黎钦;古乐;郑德志;;聚合物填充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J];润滑与密封;2006年10期 |
3 |
刘龙江;马勤;杨宝林;郝英杰;;交联型PPS/纳米SiO_2复合材料的力学与摩擦学性能研究[J];工程塑料应用;2007年06期 |
4 |
魏磊;陈弦;;长纤维增强聚苯硫醚的研究进展[J];塑料工业;2008年S1期 |
5 |
路琴;顾红艳;何春霞;;基于聚苯硫醚及其复合材料的摩擦学研究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05期 |
6 |
李湘湘;李文娟;李笃信;;聚酰胺摩擦学研究进展[J];润滑与密封;2010年12期 |
7 |
史建公;赵桂良;张敏宏;高超;刘志坚;石勤智;杨万泰;赵丽梅;;聚酰胺成核剂研究和应用进展[J];科技导报;2011年06期 |
8 |
;綫型聚苯硫醚热处理前后的紅外光譜[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75年02期 |
9 |
;聚苯硫醚用于羟胺流量计防腐[J];石油化工自动化;1979年04期 |
10 |
徐锦芬,裴文静,苏风兰,党鸿辛;聚苯硫醚基干膜作为特殊环境下应用的齿轮润滑剂之研究[J];摩擦学学报;1981年02期 |
11 |
李立明;;磷酸生产应用聚苯硫醚喷涂锅效果好[J];广州化工;1983年03期 |
12 |
李彦春;;碳纤维增强聚苯硫醚[J];砖瓦世界;1987年03期 |
13 |
杨桂成,何国仁,张维邦,曾汉民;聚苯硫醚悬浮液浸渍纤维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J];塑料工业;1991年03期 |
14 |
梁婉明;;聚苯硫醚涂层防腐阀门通过技术鉴定[J];广州化工;1981年02期 |
15 |
伍齐贤
,陈永荣
,熊元修
,罗吉星;低熔点聚苯硫醚的合成和固化[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年02期 |
16 |
沈传仁;;耐高温工程塑料——增强聚苯硫醚[J];微特电机;1983年02期 |
17 |
李刚,刘婷,陈彦模,张瑜;聚苯硫醚纤维的研究及发展[J];合成技术及应用;2005年03期 |
18 |
;聚苯硫醚的差热分析和热失重分析[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1975年02期 |
19 |
杨杰;闫文学;;军工新材料——聚苯硫醚(PPS)介绍之一[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年05期 |
20 |
;聚苯硫醚试验总结 第二报 分析方法[J];广州化工;1974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