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综合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研究
【摘要】:
概述
胰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除早期手术切除外,现代医学并无治疗该病的有效手段,总体死亡率几乎与发病率持平。中晚期胰腺癌对常规放、化疗多不敏感,预后极差,1年生存率仅10%左右。一些报道提示,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特别是中晚期患者有其优势所在,但相关的临床研究多为小样本的回顾性分析或个案报道,而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机理研究更是少见,因此迫切需要系统、深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来揭示中医药治疗在胰腺癌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
目的
通过回顾性及前瞻性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了解中晚期胰腺癌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方法、疗效和作用机理,确定中西医综合治疗中晚期胰腺癌的价值。
方法
1.胰腺癌中医药治疗的探索:
通过文献复习提出胰腺癌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则。
回顾性分析60例中药(32例)或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28例)治疗的晚期胰腺癌,初步确定中医药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及特点。
2.胰腺癌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价值:
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42例局部晚期或伴有转移的胰腺癌患者随机分组,在给予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吉西他滨+顺铂或奥沙利铂)与胰腺肿瘤三维适形放疗(36~40Gy/1.8~2.0Gy)基础上,一组以清胰化积中药治疗(21例),一组给予对照中药(21例),比较两组的客观疗效、临床受益率、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
回顾性临床研究: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接受中西医综合治疗的134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进行预后的多因素分析,明确中药在该治疗模式中的作用。
3.清胰化积中药对实验性胰腺癌的作用及其机理探讨:
采用荷SW1990人胰腺癌裸小鼠模型,随机分组后,以不同剂量的清胰化积中药及化疗药物进行干预,观察药物的体内抑瘤作用。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以表达谱基因芯片筛选药物作用后有差异性表达的基因,并以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法对感兴趣的基因及其蛋白表达进行进一步检测。
结果
1.胰腺癌中医药治疗的探索:
文献研究表明,胰腺癌病因病机与“湿、热、毒”互结及其所致的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在临床辨证论治中多以清热解毒、理气化湿为原则。
回顾性研究中,以清胰化积为主中药治疗或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的两组,客观有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组的生存情况优于化疗组,两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34.4%、11.3%,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1个月、4.2个月(P<0.05);中位进展时间分别为2.9个月、1.6个月(P<0.05)。不良反应中药组轻于化疗组。
2.胰腺癌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价值:
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清胰化积中药组和对照组客观有效率分别为10%和0(P>0.05),临床受益率分别为44.4%和21.4%(P>0.05)。清胰化积中药组的中位生存期为6.1个月,对照组4.3个月,半年生存率两组分别为50.7%、26.8%,1年生存率两组分别为16.4%、0(P>0.05)。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中西医综合治疗回顾性临床研究中,134例中晚期胰腺癌患者的总体半年、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是46.8%、21.0%、8.9%、8.9%,中位生存期为5.7个月。多因素分析提示,接受清胰化积中药治疗、CA19-9升高≥500 U/ml、伴有阻塞性黄疸、接受胰腺放疗为独立的预后因子(P<0.05),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492,1.702,1.773,0.641。建立预后指数方程PI=—0.445X_4—0.709X_5+0.573X_6+0.532X_8。根据预后指数计算的生存期与患者实际生存时间能较好的吻合。随着预后指数的升高,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半年、1年生存率均呈现下降趋势(P<0.05),有助于患者预后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3.清胰化积中药对实验性胰腺癌的作用及其机理探讨:
清胰化积中药对人胰腺癌SW1990细胞株体内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中药组瘤重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3次实验重复,清胰化积中药各剂量组的抑瘤率约13~38%,其中中剂量组的平均抑瘤率约31%,不同剂量治疗组间未出现明显剂量-效应关系。流式细胞仪检测提示,清胰化积中药治疗后SW1990细胞增殖指数低于生理盐水组,G_0/G_1期细胞比例高于生理盐水组,G_2/M期细胞比例低于生理盐水组(P<0.05)。各组的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达谱基因芯片筛选出清胰化积中药治疗后表达下调的基因7条。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发现清胰化积中药治疗后Ski癌基因mRNA表达明显下调,验证了基因芯片结果。免疫组化实验提示,生理盐水组Ski蛋白表达阳性率高,达87.5%,且多呈强阳性表达。清胰化积中药组Ski蛋白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均较低,其中大剂量组Ski蛋白阳性表达率仅25%,与生理盐水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1.“湿、热、毒”互结是胰腺癌发病的关键环节。临床胰腺癌治疗宜以清热解毒、理气化湿为原则。
2.在晚期胰腺癌的治疗中,以清胰化积为主的中药长期治疗,可稳定瘤灶,延长生存期。与化疗相比,该方副反应少、作用持久。
3.清胰化积中药结合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胰腺肿瘤三维适形放疗的综合治疗模式有可能提高局部晚期或伴有转移的胰腺癌的临床受益率、延长生存期,但最终的结论需扩大样本量,以达到统计学差异。
4.伴有阻塞性黄疸、CA19-9>500U/ml为中晚期胰腺癌治疗后生存不良的预后因子。而接受胰腺肿瘤三维适形放疗及清胰化积中药治疗是患者长期生存的重要因素。
5.清胰化积中药对人胰腺癌SW1990体内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瘤作用无明显剂量—效应关系。
6.清胰化积中药抑制人胰腺癌SW1990体内生长的作用机理可能包括调节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下调Ski癌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及改变其相关的信号传导等。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R735.9
|
|
|
|
1 |
徐如堂;汉方药对人胰腺癌细胞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7年04期 |
2 |
龙明照,金妙文,龙明智;周仲瑛治疗消化系恶性肿瘤经验介绍[J];国医论坛;1996年04期 |
3 |
李秋,雷正明,夏先明;参芪抑癌液与细胞因子治疗晚期肝癌、胰腺癌临床观察[J];河南肿瘤学杂志;1999年01期 |
4 |
余志良
,李兆申
,周国中
,邹晓平
,贺佳,蔡全才,胡先贵
,王强;胰腺癌临床症状调查(附1027例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年04期 |
5 |
王庆才,张磊,李苏;中医药治疗晚期胰腺癌13例[J];四川中医;1996年10期 |
6 |
钱浩,傅深,蒋国樑,王丽娟,傅小龙,叶明,赵森;绞股兰在原发性肺癌放疗和化疗中对细胞免疫功能的保护作用[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5期 |
7 |
杨金祖;邱佳信教授治疗胰腺癌的经验介绍——附16例疗效分析[J];陕西中医;2001年06期 |
8 |
余子豪;胰腺癌放射治疗进展[J];实用肿瘤杂志;2003年05期 |
9 |
陈培丰,刘鲁明;清热消积方抑瘤效应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年03期 |
10 |
王成锋;赵平;李文波;宋德余;;进展期胰腺癌299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年05期 |
|
|
|
|
|
1 |
陈衍智;;中医药现代化的现状和思考[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年06期 |
2 |
周经兴,洪国斌,许凌云,许林锋,陈耀庭,江容坚,骆江红;选择性动脉插管持续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分析[J];癌症;2004年12期 |
3 |
刘鲁明;胰腺癌的中西医综合治疗进展[J];癌症进展;2005年06期 |
4 |
孙燕;李玉升;;胰腺癌的内科治疗和综合治疗[J];癌症进展;2007年05期 |
5 |
施孟如,沃兴德,卢德赵;蛋白质组学和中医药研究[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
6 |
陈培丰;倪桂宝;;清热消积方对细胞跨膜信号传递与肿瘤转移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
7 |
陈培丰;常中飞;丁志山;吴巧凤;胡秀敏;潘磊;;中药蛇六谷石油醚萃取物B部位体外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
8 |
李婵;富琦;赵文硕;杨中;张青;;中晚期胰腺癌中医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初探[J];北京中医药;2011年12期 |
9 |
曹殿波,赵永生,杨海山,王天庭;动脉留管介入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临床体会[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
10 |
张利辉;崔忠;孙建斌;王振全;赵清涛;;恶性梗阻性黄疸围手术期液体疗法促进减黄的疗效[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
|
|
|
|
|
1 |
张炫炫;中医药治疗胰腺癌存活2年余[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2 |
武迎梅,时水治;金龙胶囊配合中草药治疗中晚期胰腺癌21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2002年06期 |
3 |
张娟;王鹏;刘鲁明;;胰腺癌中医证候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03期 |
4 |
黄莉,郭岳峰,王东峰;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癌[J];光明中医;2002年05期 |
5 |
邬国斌,梁安民,赵荫农,莫钦国,袁卫平;胰腺癌的临床综合治疗(附67例分析)[J];广西医学;2005年01期 |
6 |
高洁;武莎斐;曾瑄;梁智勇;;中国人胰腺癌细胞系的染色体特征[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年06期 |
7 |
郭丽曼,郭公新,韩晶莉,于文丽,袁晓辉,卓越,武荣国,朱有;自拟中草药配合免疫营养疗法治疗晚期胰腺癌临床体会[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4年03期 |
8 |
倪依群;尤建良;杨志新;胡萍萍;;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晚期胰腺癌21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5年12期 |
9 |
吕冠华,劳绍贤;脾胃湿热证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
10 |
杨金祖;邱佳信教授治疗胰腺癌的经验介绍——附16例疗效分析[J];陕西中医;2001年06期 |
|
|
|
|
|
1 |
白树才;浅谈中药复方的研究与体会[J];北京中医;1997年02期 |
2 |
王建平,魏品康,许玲,李毅华;消痰散结方对MKN-45人胃癌细胞E-Cad表达的影响[J];北京中医;2001年04期 |
3 |
龙致贤;研究中药复方制剂刍议[J];中国医药学报;1996年06期 |
4 |
肖艳,魏品康,许玲,秦志丰;消痰散结方对裸鼠MKN-45人胃癌组织中MMP_2表达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5 |
李秀华,张阳;肿瘤血管生成评估研究进展[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
6 |
郑成位,张旭焰,黄明德,王代科,周月庆,黄杰;全身化疗与内、外照射加局部化疗治疗晚期胰腺癌[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7年03期 |
7 |
李波,严律南;晚期胰腺癌的外科姑息性治疗[J];腹部外科;1998年01期 |
8 |
李楚强,王连源;胰腺癌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探讨[J];广东医学;1998年06期 |
9 |
林浩,姜波健,涂长龄;日本胰癌的治疗现状——影响胰癌预后的因素和适宜的术式选择[J];肝胆胰外科杂志;1998年02期 |
10 |
罗明华;人癌裸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的研究及应用进展[J];广东医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