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S红外光声气体传感系统的研究
【摘要】:
采用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研制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响应迅速、制备工艺简单和价格低廉的智能化、MEMS化的红外气体微传感系统已经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本文设计了全MEMS化的红外光声气体传感系统。并系统地开展了红外气体光声传感系统中MEMS红外调制辐射源、一维光声腔设计和电容式硅基微传声器等三方面的研究,并采用电调制MEMS红外辐射源研制成功便携式非色散红外吸收气体传感器。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1.成功地研制了复合支撑薄膜(Si_3N_4/SiO_2)的电调制MEMS红外辐射源。测试结果表明,MEMS红外辐射源可以产生相当于黑体300~850~0K的红外辐射,实测辐射功率达到60mW,辐射效率可达16.6%,动态响应时间达到12.8ms。
在研究复合支撑薄膜(Si_3N_4/SiO_2)的电调制MEMS红外辐射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低应力SiN_x支撑薄膜的单膜MEMS红外辐射源的新结构,MEMS红外辐射源的动态响应时间缩小到10ms之内。
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发热电极图形结构对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比较了四种不同电极图形MEMS红外辐射源的红外辐射特性,得到双螺旋结构的电极设计具有最优的发热效率。针对双螺旋电极的MEMS红外辐射源,探索了电极线宽与线距对辐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所设计的三种不同电极线宽与三种不同电极间距的MEMS红外辐射源,在线宽与线距为1:1.5时,使辐射效率得到提高。
研究了有效辐射面积的尺寸大小对MEMS红外辐射源辐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所设计的MEMS红外辐射源,并非辐射源的面积越大,辐射特性越好。辐射面域为1.6×1.6mm~2的MEMS红外辐射源比2.0×2.0mm~2的辐射源具有更好的辐射特性和机械稳定性。在辐射源的功率密度同为195mW/mm~2时,辐射面域为1.6×1.6mm~2的MEMS红外辐射源的辐射效率可达到10.62%,而2.0×2.0mm~2的辐射源的辐射效率仅为6.54%。
提出了采用氧离子轰击辐射表面的方法实现对MEMS红外辐射源表面的糙化处理,大大提高辐射表面的红外发射率。测试结果表明,辐射源表面经糙化处理后,辐射面的温度分布更趋于均匀,红外辐射效率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6V恒压驱动MEMS红外辐源时,表面糙化处理样品的红外辐射可达到2.86%,远大于Si_3N_4和SiO_2钝化样品的2.61%和2.01%。
2.系统的开展了MEMS红外光声气体传感器一维光声腔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一维纵向光声腔的LC振荡电路模型,该模型能够简单快速地计算光声腔的结构参数、品质因子和共振频率等特性,并能直观的模拟光声信号随气体浓度、温度,光声腔结构参数的变化趋势。根据模型计算结果,结合MEMS微机械加工技术,研究制作了一维纵向光声腔,为实现红外光声气体传感器的MEMS化打下重要基础。
3.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单片电容式硅基微传声器,该微传声器采用近乎无应力的单晶硅作为振膜材料,以成本低廉,工艺简单的聚酰亚胺作为背极板材料,掺杂后的单晶硅作导电电极材料,使结构的设计和制作的工艺更加简单。并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其进行了建模,进行了静力、模态和谐响应以及Pull-In电压等分析,从理论上分析了器件的机械性能、灵敏度以及频响特性,得出了结构优化的设计原则。针对硅基微传声器的结构设计,设计了微传声器的工艺流程,完成其中关键性单项工艺的实验,得到了重要的工艺技术参数,为整体微传声器的工艺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采用本文研制的电调制MEMS红外辐射源,设计并研究了一种新型的便携式非色散红外(NDIR)吸收气体传感器。该传感器主要有直接电调制的MEMS红外辐射源、窄带薄膜干涉滤光片和高灵敏度的TGS(硫酸三甘肽)热释电红外探测器等部件组成。该系统的建立,初步地实现了系统主体部件的MEMS化,降低了系统的成本和体积,提高了系统的探测灵敏度。通过对CO、CO_2、NH_3和SO_2四种火灾现场燃烧生成气体在不同浓度状态下的测量,证明系统对所测气体可以达到了几十个ppm量级的探测极限,响应时间均小于20秒,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同时,研制的电调制MEMS红外辐射源在NDIR气体传感器中的成功应用,也证明辐射源具有了一定的应用前景。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TN219;TN409
|
|
|
|
1 |
陈兢,刘理天,李志坚;纹膜结构微麦克风的动态特性:使用EDA/CAD工具进行Top-down设计[J];半导体学报;2001年07期 |
2 |
陈大鹏,叶甜春,谢常青,李兵,赵玲莉,韩敬东,胥兴才;LPCVD制备纳米硅镶嵌结构氮化硅膜及其内应力[J];半导体学报;2001年12期 |
3 |
宁瑾,刘忠立;电容式微传声器的性能模拟与优化设计[J];半导体学报;2003年08期 |
4 |
邹泉波,刘理天,李志坚;纹膜结构用于电容式硅微麦克风的研究[J];半导体学报;1996年12期 |
5 |
蔡公和,刘忠玉,蔡丽梅;硅微声压传感器[J];传感技术学报;1998年02期 |
6 |
赵洋,任天令,刘理天,李志坚;微麦克风的研究及展望[J];电子科技导报;1999年12期 |
7 |
邹泉波,刘理天,李志坚;一种新结构微型硅电容式麦克风的研制[J];电子学报;1997年02期 |
8 |
王阳元,武国英,郝一龙,张大成,肖志雄,李婷,张国炳,张锦文;硅基MEMS加工技术及其标准工艺研究[J];电子学报;2002年11期 |
9 |
张永怀,白鹏,刘君华;红外气体分析器[J];分析仪器;2002年03期 |
10 |
姜利军,赵润涛,陈翔,王旭洪,盛玫,徐立强;交替频率PECVD方法沉积低应力氮化硅薄膜及其性质研究[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1999年02期 |
|
|
|
|
|
1 |
孙俊峰;石霞;;PECVD SiO_2薄膜内应力研究[J];半导体技术;2008年05期 |
2 |
王玮冰,叶甜春,陈大鹏,伍小平,张青川,潘亮,段志辉;基于双材料悬臂梁结构的非制冷红外成像系统[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Z1期 |
3 |
王培森;于映;罗仲梓;彭慧耀;;硅/玻璃键合技术在RF-MEMS开关制作中的应用[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01期 |
4 |
李洋;许高斌;;一种新型并联梳齿驱动的静电型微继电器[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Z1期 |
5 |
吕树海;杨拥军;徐淑静;张旭辉;;MEMS微加速度与微角速率集成传感器的研制[J];微纳电子技术;2011年03期 |
6 |
陈兢,刘理天,李志坚;纹膜结构微麦克风的动态特性:使用EDA/CAD工具进行Top-down设计[J];半导体学报;2001年07期 |
7 |
宁瑾,刘忠立,刘焕章,葛永才;用氧化多孔硅作牺牲层制备硅基电容式微传声器(英文)[J];半导体学报;2003年05期 |
8 |
戎华,黄庆安,李伟华;F-I类比方法及MEMS梁的等效电路宏模型[J];半导体学报;2003年05期 |
9 |
宁瑾,刘忠立;电容式微传声器的性能模拟与优化设计[J];半导体学报;2003年08期 |
10 |
程迎军,蒋玉齐,许薇,罗乐;焊料键合实现MEMS真空封装的模拟[J];半导体学报;2005年05期 |
|
|
|
|
|
1 |
李志坚,任天令,刘理天;铁电-硅微集成系统[J];半导体学报;1999年03期 |
2 |
赵永军,王民娟,杨拥军,梁春广;PECVD SiN_x薄膜应力的研究[J];半导体学报;1999年03期 |
3 |
翟光杰,杨建树,陈显邦,王学森;生长于Si(111)上的氮化硅薄膜表面结构[J];半导体学报;2000年04期 |
4 |
陈兢,刘理天,李志坚;纹膜结构微麦克风的动态特性:使用EDA/CAD工具进行Top-down设计[J];半导体学报;2001年07期 |
5 |
邹泉波,刘理天,李志坚;纹膜结构用于电容式硅微麦克风的研究[J];半导体学报;1996年12期 |
6 |
张国炳,郝一龙,田大宇,刘诗美,王铁松,武国英;多晶硅薄膜应力特性研究[J];半导体学报;1999年06期 |
7 |
蔡公和,刘忠玉,蔡丽梅;硅微声压传感器[J];传感技术学报;1998年02期 |
8 |
刘光会;加强气体分析测试技术研究为微电子工业振兴服务[J];低温与特气;1994年01期 |
9 |
范世福;现代分析仪器发展的前沿技术和设计思想[J];分析仪器;2000年03期 |
10 |
赵广达;环境监测分析仪器的发展及展望[J];分析仪器;2001年02期 |
|
|
|
|
|
1 |
候正君;微机械线加速度计[J];压电与声光;1996年03期 |
2 |
;采用激光的微机械简单制作方法[J];光机电信息;1999年09期 |
3 |
贾玉斌,陈良惠,李玉璋;一种微机械光开关的分析和设计(英文)[J];半导体学报;2001年07期 |
4 |
高晓萍;微机械单元技术的动向[J];光机电信息;1995年05期 |
5 |
高晓萍;微机械在通信中的应用[J];光机电信息;1995年07期 |
6 |
谢国章;微机械彩色电视投影系统[J];电视技术;1996年02期 |
7 |
方祖捷,陈高庭,瞿荣辉,赵浩,丁浩;微机械臂激光驱动机理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1999年02期 |
8 |
沈月婷,牛德芳,仲崇权;微机械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的变换电路[J];传感器技术;2001年03期 |
9 |
高国龙;德国研制成采用微机械光栅的光谱仪[J];红外;2004年03期 |
10 |
鲍俊峰,邹勇卓,吴兴坤;一种超小型1×2微机械光开关[J];光子学报;2004年08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