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C-SiC(111)和6H-SiC(0001)表面再构的原子结构和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
【摘要】:
在本论文中,我们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3C-SiC(111)表面和6H-SiC(0001)表面的(3×3)再构和(2 3~(1/2)×2 3~(1/2))R30°再构的原子结构和电子结构。针对(3×3)再构,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结构模型(fluctuant-trimer模型)。这个模型比之前的Starke模型更符合x射线衍射实验的Patterson图、光电子谱和反光电子谱实验、电子能量损失谱实验和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实验的结果。接下来,我们分别针对最近在实验上新发现的岛状3C-SiC(111)表面和6H-SiC(0001)表面上出现的结构不同的(2 3~(1/2)×2 3~(1/2))R30°再构提出了两个si原子覆盖度不同的结构模型(double-trimer模型和single-trimer模型)。我们模拟的这两个模型的STM图像与实验中观察到的STM图像吻合得很好,而且这两个模型在能量上也比之前提出的DV模型和Tri-Ad模型更稳定。
在论文的第一章中,首先我们全面地介绍了SiC材料的力学、化学和电子学性质以及与这些性质相关的应用前景并简要地介绍了SiC材料的几种制备方法。接下来介绍了SiC体材料的原子结构和电子结构。最后,我们系统地回顾了SiC表面各种再构的原子结构和电子结构的研究现状,其中包括Si端SiC(111)面和SiC(0001)面上的(3~(1/2)×3~(1/2))R30°、(3×3)和(2 3~(1/2)×2 3~(1/2))R30°再构、C端SiC(001)表面(2×2)再构以及Si端SiC(001)表面的(2×1)、c(4×2)和c(3×2)再构等。
论文的第二章简要叙述了密度泛函理论及其相关理论,包括绝热近似、密度泛函理论、布洛赫定理、交换关联能的LDA、GGA近似。然后简述了能带计算中用到的赝势方法、电子和离子驰豫的计算过程和处理表面的超原胞方法。
在论文的第三章中,针对3C-SiC(111)表面和6H-SiC(0001)表面的(3×3)再构,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结构模型(fluctuant-trimer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在Si端衬底上每个(3×3)单元包含一个无缺陷的Si原子吸附层和其上的在高度上相差约0.4和0.5(?)的三聚物Si原子。我们根据这个模型的表面原子结构和电荷分布做出的Patterson图与x射线衍射实验的Patterson图完全吻合。电子结构计算表明在fluctuant-trimer模型的表面存在四个表面态能级,这与光电子谱和反光电子谱以及电子能量损失谱实验所测得的结果一致。模拟的fluctuant-trimer模型的表面的STM图像也与以往实验中观察到STM图像基本吻合。总之,在目前(3×3)再构的所有的结构模型中,我们提出的fluctuant-trimer模型与众多的实验结果吻合的最好。
在论文的第四章中,我们分别针对岛状3C-SiC(111)表面和6H-SiC(0001)表面上出现的结构不同的(2 3~(1/2)×2 3~(1/2))R30°再构提出了两个Si原子覆盖度不同的结构模型(double-trimer模型和single-trimer模型)。在double-trimer模型中,在SiC衬底的Si端上每个(2 3~(1/2)×2 3~(1/2))单元包含一个无缺陷的Si原子吸附层和其上的两个不等高的Si原子三聚物,共18个吸附Si原子。另外,分属不同三聚物的临近的Si原子形成了Si原子二聚物。Double-trimer模型的吸附Si原子的覆盖度高于(3×3)再构,这与实验观察到的结果一致。模拟的double-trimer模型表面的STM图像与实验观察到的STM图像非常吻合。计算的电子结构表明double-trimer模型表面二聚物Si原子上的悬挂键形成了π键并在体能隙里诱导出了两个子能带。在single-trimer模型中,在SiC衬底的Si端上每个(2 3~(1/2)×2 3~(1/2))单元包含一个无缺陷的Si原子吸附层和其上的一个Si原子三聚物,共15个吸附Si原子。其吸附Si原子的覆盖度低于(3×3)再构,这也与实验观察到的结果一致。模拟的single-trimer模型表面的STM图像以及(2 3~(1/2)×2 3~(1/2))再构和(3×3)再构共存表面的STM图像都与实验中的STM图像吻合。计算的电子结构表明single-trimer模型的表面是半导体性的而之前的Tri-Ad模型的表面是金属性的。这为以后实验鉴别6H-SiC(0001)表面上(2 3~(1/2)×2 3~(1/2))再构single-trimer模型和Tri-Ad模型的正确性提供了一个简便的判据。最后,表面能的计算表明double-trimer模型和single-trimer模型在能量上比之前提出的DV模型和Tri-Ad模型更稳定。
|
|
|
|
1 |
鲍德松,沈海娟,张训生;CO在Si(100)表面生长的光电子谱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0年06期 |
2 |
;关于在高中讲授“原子结构”的一些说明[J];物理;1953年05期 |
3 |
周继璋;原子结构教学的几点建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年02期 |
4 |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J];新农业;1981年19期 |
5 |
林子敬;谌季强;汪克林;;计算半导体表面杂化电子态的简单方法[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
6 |
朱万强;勾华;李华刚;张世仙;;大学化学“原子结构”教学中几个问题的讨论[J];化学通报;2010年10期 |
7 |
倪致祥;;《近代物理学中重大发现的再探索》连载⑨——探究原子内部的奥秘(下)[J];大学物理;2011年02期 |
8 |
申明金;苏宇;;MATLAB在原子结构学习中的应用[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
9 |
徐熔,季红,徐亚伯,杨清建;光电子谱中高温超导体能隙的确定[J];低温物理学报;1992年06期 |
10 |
李宏年,徐亚伯,鲍世宁,李海洋,何丕模,钱海杰,刘凤琴,易·奎热西;C_(60)单晶价带色散的同步辐射光电子谱研究[J];物理学报;2000年06期 |
11 |
王得勇,刘杰,贾金锋,刘洪,薛其坤;量子阱态光电子谱研究的理论模型[J];量子电子学报;2004年04期 |
12 |
屈卫星,徐至展;双频激光与原子相互作用产生的光电子谱[J];中国激光;1992年01期 |
13 |
陈晓,李海洋,杨晓光,张训生,鲍世宁;AB_2型储氢材料表面吸氢的光电子谱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1年04期 |
14 |
刘吉,鲍世宁,季振国,鲍德松;高T_c的钇钡铜氧化合物的光电子谱研究[J];低温物理学报;1987年04期 |
15 |
季振国,朱玲;从光电子谱的峰背比及背景信号变化获得成分深度分布信息[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4期 |
16 |
屈卫星,徐至展;产生于双色脉冲与原子相互作用的光电子的时间相关谱[J];光学学报;1992年08期 |
17 |
杨忠志,牛淑云,王来生;由分析高分辨光电子谱得到的丙二烯正离子的扭转角[J];科学通报;1992年24期 |
18 |
冯健,高学彦;强场自电离光电子谱中峰开关效应的破坏[J];物理学报;1993年06期 |
19 |
金星南;原子核~6Li和~7Li的结合能 第三部 ~7Li结合能的计算(近代物理研究所论文第五号)[J];物理学报;1950年02期 |
20 |
;欧洲原子核研究所CERN介绍[J];原子能科学技术;195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