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克自由观探要
【摘要】:
悉尼·胡克(Sidney Hook,1902—1989),美国当代实用主义哲学家,西方著名马克思学学者。胡克的自由观是理解胡克政治哲学思想的钥匙。胡克从杜威那里吸收了杰斐逊、马克思和皮尔士的思想遗产,在实践的基础上锻造出自己的自由观,这种自由观同时也是他对自己的时代所盛行的三种自由观进行批判的结果。这三种自由观就是意志自由论、自由放任主义和良心自由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胡克分别从本体论、知识论、方法论、逻辑学和政治哲学的角度阐述了他的自由观。本文分别从这几个角度,按照自由“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思路阐释了他的自由理论。
首先,胡克通过对工具进行批判分析,探究出人性和世界的性质,勘定人类的自由位于人的多元性目的需求与构成其环境的诸多因素的多样性潜在趋势之间的交汇点上。于是,是否能够获得关于自我和事物的知识,就成为是否能够获得自由的决定性力量。如何获得知识呢?胡克进而证明,在既有的世界观和人性论框架下,最有效的求知工具不是演绎逻辑,也不是归纳逻辑,而是实验逻辑。科学探究的方法是这种逻辑在现实中的对应物,它是我们获得可靠得知识和确定得信念的最好的,甚至唯一有效的方法。实验逻辑要求将科学探究的方法应用到我们生活的一切领域中,因此胡克认为,科学探究的自由成为人类自由的钥匙。自由的悖论的存在,证明有必要将科学探究的方法应用到社会制度层面,这种应用的结果意味着对社会制度层面进行变革,直到建立一种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既是科学探究的自由的条件,也是科学探究的自由的结果。
这样,胡克就从本体论层面到政治哲学层面上建立起一个逻辑严密、层层推进的自由观念体系。胡克的自由观念对于当代自由主义应对伯林所倡导的多元主义挑战和社群主义的批判具有启发意义,因为它不仅与伯林的自由观一样,是建立在对自由悖论认可的基础上,而且胡克还回答了许多伯林所没有回答的问题。当代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在论战中都发生了商谈的转向,但只有胡克的自由观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商谈理论,从而为建立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有效的路径。此外,胡克的自由观本身就融合了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理论分歧点,因而可以作为沟通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的一个理论启发。
当然,胡克的自由观也存在着理论上的不足,如对工具视角的客观性、可信度的证明,对科学探究的自由与社会基础的构建的操作方法,对理性如何转化为现实力量等问题的阐释缺乏力度。但是,归根到底,胡克自由观念的理论失误之处不在于他对科学探究自由的倡导,而是对科学探究的方法应用得不够彻底。尽管胡克科学探究的自由观存在诸多不足,但是,作为一种系统而有序的自由观念,它对于丰富和完善我们对自由观念的理解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还是值得加以探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