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细颗粒物致肺损伤的易感性研究
【摘要】:
颗粒物、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铅这6种污染物被美国环境保护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EPA)定义为常见污染物,也被称为标准污染物。其中颗粒物和臭氧是对人类健康威胁最普遍的两种,而颗粒物又因其复杂的组成成分以及多样的毒作用机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一般来说,颗粒物可以依据其粒径的大小,分为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和超细颗粒物四种。细颗粒物,即PM_(2.5),是指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2.5μm的颗粒物,主要来自于燃煤燃油等高温燃烧过程以及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大气细颗粒物表面吸附了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可通过呼吸而沉积在肺泡,甚至可以通过气血屏障进入血液循环,引起机体呼吸、心血管、免疫等系统的损害。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不同地区来源的大气细颗粒物毒性大小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及不同的人群对于大气细颗粒物的致肺损伤作用的敏感程度不同,但是此方面的毒理学研究非常有限。本次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大气细颗粒物成分的特异性毒性、遗传易感性和疾病易感性三个方面,探讨大气细颗粒物成分毒性的差异以及其致肺损伤的易感性因素和机制。
本研究对上海市某城区大气细颗粒物及其有机物成分进行连续24h的监测,共1天,结果发现细颗粒物及其有机物成分在一天中出现两个高峰,分别是6:00~10:00时间段和15:00~20:00时间段。相关分析表明,大气中的细颗粒物和多环芳烃存在明显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31(P<0.01)。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2006年3、6、9和12月份4个细颗粒物样品中的有机成分种类分析结果发现,细颗粒物中有机物的种类繁多,含量不均一,其中Phenanthrene(菲)、Anthracene(蒽)、Fluoranthene(荧蒽)、Pyrene(芘)、Benzo[a]anthracene(苯并[a]蒽)、Benzo[b]nuoranthene(苯并[b]荧蒽)、Benzo[a]pyrene(苯并[a]芘)和Benzo[g,h,i]perylene(苯并[ghi]花)8个有机物在4个样品中均能检测到。同时,对2006年2-12月份中细颗粒物的无机离子成分的研究表明,阴离子成分主要以SO_4~(2-)、NO_3~-和Cl~-为主,其年平均值所占比例超过了99%;检测了13种金属成分,其中Al>Na>K>Mg,这四种金属成分占到了总成分的90%以上。对其余的9种金属成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各种金属所占比例依次为:Zn>Pb>Fe>Mn>Cr>Cu>Ni>V>Cd。为了比较细颗粒物不同成分的毒性大小,利用人类肺癌上皮细胞株A549细胞,分别对SO_4~(2-)、SO_3~(2-)、NO_3~-和Cl~-4种阴离子和7种金属离子的毒性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在染毒剂量为0.01mmol/L、0.05mmol/L、0.1mmol/L、0.5mmol/L、1.0mmol/L、5.0mmol/L和10.0mmol/L的范围内,阴离子中仅有SO_3~(2-)和NO_3~-离子对细胞活性有抑制作用:而7种金属离子对细胞均有毒性,其大小依次为:Cu~+>Cu~(2+)>Ni~(2+)>pb~(2+)>Zn~(2+)>Fe~(3+)>Fe~(2+)。同时,还对细颗粒物的水溶成分和非水溶成分的毒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染毒剂量为100μg/mL、200μg/mL和300μg/mL的范围内,水溶成分的细胞毒性明显高于非水溶成分,表现为抑制细胞活性,导致细胞膜损伤增加,并且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活性氧(ROS)的产生。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抗坏血酸(Vit C)阻断活性氧(ROS)产生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未加上述抗氧化剂的染毒组相比,加抗氧化剂的染毒组细胞的活性明显增强,提示氧化应激损伤可能是细颗粒物毒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综上所述,细颗粒物组成成分的不同可以导致其对细胞毒性的差异。
在对遗传因素是否为细颗粒物致肺损伤的易感因素的研究中,运用Affymetrix Mouse430 2.0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对两种不同遗传背景的小鼠(对大气细颗粒物敏感的近交系小鼠C57BL/6(B6)和对大气细颗粒物耐受的近交系小鼠C3H/He(C3))进行气管灌注大气细颗粒物染毒,剂量为10mg/kg b.w,每天染毒1次,连续染毒2d,最后一次染毒结束24h后,处死动物,对肺组织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筛选。结果表明,相对于C3小鼠,B6小鼠肺部基因Chi313、Chi314、Cxcl2、C4、Hc、Cp和Sirpb1的表达上调,而基因Igh-6、Cap1、Mtap2、Nine7和5830443L24Rik的表达下调。进一步分析发现,上调基因多与免疫炎症反应、化学趋化因子活性、细胞因子活性和补体活化有关;而下调基因多与细胞内吞作用的正向调节、细胞游走、细胞形态形成、核酸合成和新陈代谢、以及微管束聚合以及解聚合作用相关。结合文献报道以及本实验室研究结果,即相同剂量的大气细颗粒物染毒后,B6小鼠肺损伤比C3小鼠严重,从本次研究可以推断,相对于C3品系小鼠,B6品系小鼠对大气细颗粒物染毒产生了更加强烈的肺部炎症反应;同时,B6品系小鼠肺部的防御功能以及体液免疫能力减弱,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以及游走功能下降,损伤后修复能力也降低。对B6和C3两种品系小鼠的信号通路的研究发现,在B6和C3两种品系小鼠之间存在三条有差异的信号通路:炎症反应通路、基质金属蛋白酶通路和经典的补体激活通路。最后,通过同源性比对,找到了人类的同源性基因,包括:CXCL3、C4、C5、CP、CAP1、MAP2、NME7、MMP2、TIMP1、COL1A1和COL1A2。本部分的研究结果提示,遗传因素是细颗粒物致肺损伤的易感因素之一。
在本次研究中,还运用动物模型研究了心肺疾病患者是否为细颗粒物的易感亚群。在呼吸系统模型的研究中,以慢性支气管炎大鼠作为模型组,与健康大鼠进行了比较,采用气管灌注大气细颗粒物的方法染毒,染毒剂量为1.6mg/kg b.w、8.0 mg/kg b.w和40.0 mg/kg b.w,对照组气管滴注生理盐水,每天染毒1次,连续染毒3d,最后1次染毒后24h后,处死大鼠,取肺泡灌洗液和肺组织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在相同的大气细颗粒物染毒剂量下,模型组大鼠肺泡灌洗液中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碱性磷酸酶(AKP)和丙二醛(MDA)的含量比正常组大鼠高,而谷胱苷肽(GSH)的含量相对较低,说明模型组大鼠在肺部血管损伤、肺实质细胞损伤以及氧化应激损伤等方面都比非模型组大鼠严重。在高血压大鼠模型的研究中,发现在高血压模型组和非模型组大鼠中,无论是反映氧化损伤的MDA的含量,炎症相关基因TNF-α、IL-1β、MIP-2、CD44和OPN的表达,还是抗氧化应激相关基因CC16、HO-1和SP-A的表达,均呈现升高的趋势,而与抗氧化损伤相关的蛋白(SOD和GSH)含量却明显降低。同时还发现,在高血压模型组大鼠,SOD和GSH这两个指标的表达明显低于非模型大鼠,而其它指标的表达则明显高于非模型组大鼠,说明高血压模型组大鼠肺部炎症反应更加严重,而抗氧化能力较弱,最终导致肺损伤更加严重。最后,通过对TLR4和NF-κB的检测,发现NF-κB通路是细颗粒物致肺损伤的重要通路之一,而高血压模型组大鼠更加容易激活该通路,这可能也是导致高血压大鼠对大气细颗粒物致肺损伤易感的因素之一。该部分实验结果验证了人群流行病学相应的结论,即患心肺疾病的人群对大气细颗粒物的致肺损伤作用更加易感,因此,心肺疾病的患病状态也是细颗粒物致肺损伤的易感因素之一。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563;R122
|
|
|
|
1 |
李志红;杨拔贤;安海燕;;吸入异氟烷对大鼠肺表面活性蛋白-A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年04期 |
2 |
包广宇;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3年01期 |
3 |
陈建华,王玮,刘红杰,岳欣,李红,汤大钢;北京市交通路口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研究(Ⅰ)——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研究;2005年02期 |
4 |
蒋亨光,刘文娥,宋香中,赵志远;多环芳烃在不同粒径颗粒物中的分布[J];环境科学;1985年02期 |
5 |
李桂英,唐小玲,毕新慧,易菲,盛国英,傅家谟;广州市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有机提取物的致突变性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03期 |
6 |
冯沈迎,仝青,阮玉英,赵天骄,杨芳,王忠恩;空气颗粒物中PAHs的粒径分布与污染特征[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0年04期 |
7 |
钱华,伏晴艳,马伯文,陈明华
,蒋火明
,李德
,徐渭芳
,邬坚平;上海市环境空气中多环芳烃与苯并[a]芘的监测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11期 |
8 |
谢昱姝;;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进展[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6年04期 |
9 |
李毅敏,赵树仪;N-乙酰半胱氨酸的研究进展[J];天津药学;2003年02期 |
10 |
戴海夏,宋伟民,高翔,陈立民,胡敏;上海市A城区大气PM_(10)、PM_(2.5)污染与居民日死亡数的相关分析[J];卫生研究;2004年03期 |
|
|
|
|
|
1 |
许阳,李东潮,李晓丽,王飞雪,徐青,张明辉;单核苷酸多态性在大豆育种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4年05期 |
2 |
何宗健;袁胜林;肖美;;夏季南昌市大气颗粒物PM_(10)·PM_(2.5)污染水平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
3 |
窦红漫,王元勋,蔡圣荣,方志斌;实验性肺气虚证大鼠气道病理组织学及超微结构观察[J];安徽医学;2004年05期 |
4 |
葛金芳,李俊,姚宏伟;慢性支气管炎免疫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03年03期 |
5 |
方志斌,蔡圣荣,黄开泉,王元勋;肺气肿肺气虚证大鼠血气分析、血中细胞因子及肺组织病理学的改变[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
6 |
钱琛;蔡圣荣;方志斌;;肺阴虚证和肺气虚证大鼠血清中TNFα、IL-6、IL-8的变化[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
7 |
马燕;张睿;周丽;;化痰降气胶囊治疗实验性慢性支气管炎病理观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
8 |
谢敏;蔡铭;余志;刘永红;;广州市主干道附近大气污染物浓度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3期 |
9 |
吴秀艳,王薇,符思,李友林;化痰方对慢性支气管炎大鼠核因子-κB和环氧合酶-2mRNA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年05期 |
10 |
郭新华;黄志刚;刘凌云;;GSTM1空白基因型和吸烟与食管癌危险性的Meta分析[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
|
|
|
|
|
1 |
董雪玲;刘大锰;袁杨森;杨灿;车瑞俊;刘志华;;北京市2005年夏季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J];环境工程学报;2007年09期 |
2 |
张利文;白志鹏;游燕;吴建会;冯银厂;朱坦;;室内多环芳烃污染源的化学组成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6年06期 |
3 |
钱孝琳,阚海东,宋伟民,陈秉衡;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与居民每日死亡关系的Meta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年04期 |
4 |
刘晓莉,宋宪强,孟紫强;PM_(2.5)对大鼠肝、脾、肾组织的氧化损伤效应[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5年05期 |
5 |
潘小川;刘君卓;金晓滨;刘红;温天佑;彭瑞玲;;家用燃料气态燃烧产物对室内空气污染的初步评估[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6年05期 |
6 |
史建平;梁丽绒;张燕萍;刘力;苏兵;;太原市室内外空气中颗粒物污染特征[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8年03期 |
7 |
郭冬梅;操基玉;王勇;陈道俊;梁春梅;;厨房空气中烹调油烟有害成分的测定和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年02期 |
8 |
万雄峰,喻李葵,侯华波;厨房烟气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及其改善方法[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05年03期 |
9 |
张文丽,戚其平,徐东群,崔九思;我国两城市空气细颗粒物PM_2.5污染及对肺上皮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3年05期 |
10 |
姜智海;宋伟民;;核转录因子-kappaB在PM_(2.5)染毒小鼠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5年06期 |
|
|
|
|
|
1 |
于燕,张振军,张敬华;西安市大气悬浮颗粒物污染现状及其有机提取物致突变性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2003年01期 |
2 |
赵贤四,朱惠刚;大气悬浮颗粒物不同有机组分的致突变性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1997年04期 |
3 |
安治国,聂德志,王欣,王献理;N-乙酰半胱氨酸的辐射防护作用[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
4 |
汪隽瑛,方凤,刘枫,蒋瑾瑾;哮喘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结合蛋白A的变化及其意义[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
5 |
肖燕,崔社怀;急性肺损伤早期肺表面活性蛋白A、B含量的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
6 |
肖颖彬,杨素娟,韩本立,任建平,汤仲明,刘欲团;附加N-乙酰半胱氨酸心停搏液对低温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脏的保护作用[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7 |
沈轶,陈立民,孙久宽,郑志坚,郭红连;上海市大气PM_(2.5)中Cu、Zn、Pb、As等元素的浓度特征[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
8 |
杨书申,邵龙义,李金娟,张邦;透射电镜在气溶胶单颗粒分析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
9 |
王兴旺,胥彬;BEL-7404人肝癌细胞甲胎蛋白基因表达的原位杂交与免疫细胞化学研究[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7年03期 |
10 |
孙爱军;高血压病基因治疗的研究动态[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1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