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治理中的民主需求与供给
【摘要】:
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要素,民主强调社会成员通过理性的选择和协商,广泛参与自身事务的管理。这种参与基于平等地参加、表达和分配,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治理理念、有助于调和社会关系和提高社会治理效果等方面。运用民主与治理的关系理论分析研究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的发展,能够比较清晰地看出民主融入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的过程、原因以及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需求变化。
以村民直选和村民自治为核心内容的农村民主治理成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变化,民主要素融入社会治理是其中最重要的特点,也充分显现了我国农村社会治理中对民主的需求。这种需求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制度的原因和社会原因。与国外治理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过渡、民主参与和农民民主权利不断扩大为特点的农村治理模式创新相比,我国的农村治理呈现出制度控制多于经济调控、行政手段为主和农民参与范围较小等特点,体现了我国农村治理中民主供给的不足。在民主需求的内容方面,我国农村治理中民主需求主要集中体现在民主意识、民主实现方式和民主制度三个方面,并呈现出的民主实现方式的多样性、民主需求程度的差异性和民主效果的不确定性的特点。与人民公社制度下农民的民主权利虚化、民主意愿淡化和农村治理组织民主权力僵化的民主状况相比,改革开放后,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民主需求显著增强,农村公共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民主需求增长以及农村民主需求的满足对国家制度建设和行政体系的反作用不断增强,成为民主需求变化的总趋势。
针对我国农村治理中民主需求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在农村治理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农村社会整体的民主意识,完善农村民主选举,通过扩大农民参与决策确保村民代表会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促进跨行政区域的农民民主协商。最后,要加强农村民主治理的制度保障。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村委会组织法》,通过依法治理推动民主治理。要加强对农村治理过程和主体的监督,同时,在正确定位基层党组织的地位的前提下,发挥党组织对农村治理的民主促进作用,实现治理主体权力有序运行,提高农村治理水平,促进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