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人脸识别的产生式模型和判别式模型中若干问题的研究
【摘要】:
基于图像的自动人脸识别技术是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热点问题,在实际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研究了统计学习中的两种主要方法——产生式模型和判别式模型——应用在人脸识别中的若干问题。
对于一般的分类问题,产生式模型着力对各类数据的内在分布进行建模,而判别式模型着力对各类间的分界面进行建模。针对现有模型在人脸识别应用中的问题,我们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1)对于产生式的流形分布模型,我们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扩展学习方法,解决了一般的流形学习算法不能扩展到测试集新样本的问题。2)对于产生式的三维可变形人脸模型,我们提出了一个两阶段的多姿态人脸识别方案并改进了模型匹配的精度和速度。3)对于判别式的线性子空间方法,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判别准则,它在子空间维度较小的情况下能够避免Fisher准则的次优性问题。4)对于人脸识别这样的多类判别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对类别进行编码的策略和基于概率的解码方法,从而更有效地利用了现有的两类判别算法。5)最后,为了融合产生式模型和判别式模型各自的优势,我们提出一种利用产生式SOM~2神经网络学习代表类的方法,它有效地提高了LDA判别子空间的泛化能力。
|
|
|
|
1 |
周应权;;REWLL1——非LL(1)文法改写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1992年04期 |
2 |
郝泳涛;基于协同多Agent的智能化产生式CAPP系统框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年32期 |
3 |
樊延平;陈昶轶;柏杰;;产生式决策规则的结构化表示与管理[J];微计算机信息;2009年31期 |
4 |
刘辛国;在Authorware多媒体CAI课件中建立产生式错误诊断环节的尝试[J];多媒体世界;1996年02期 |
5 |
陈亮;夏永霖;魏峻;;一种基于产生式的流程模型分析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年04期 |
6 |
孙俊;孙玉强;杨瑞敏;胡伟强;;一种改进的有限自动机正则化方法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
7 |
吴信东;;生产式知识结构的内部表示[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0年11期 |
8 |
卢结成,吴龙标,王立敏,丁晓兵;计算机在砼内缺超声探测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1997年05期 |
9 |
饶文碧,彭建萍;编译原理CAI系统研制中对文法的处理方法[J];微计算机应用;1997年02期 |
10 |
刘震;肖蒲;邹朝;罗云波;;基于图论的对“无用符号及无用产生式删除”的算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年17期 |
11 |
陈有祺;广义上下文无关文法和它的语法分析[J];计算机学报;1985年01期 |
12 |
朱立新;吕莉;于兰;;软件开发有力工具——YACC的剖析[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
13 |
吕晓云;OPS5风格的专家系统工具[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1992年Z1期 |
14 |
许云,樊孝忠,张锋;基于生成语法的英语时态判断[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年26期 |
15 |
郑中华,赵卫东,简伟平;高校排课问题的模型与求解[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16 |
田兵;;用MATLAB规划机器人路径[J];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
17 |
杨敏,王志远,杨红雨,游志胜;基于上下文无关文法电报译码的算法实现[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
18 |
郭新明,唐高峰,李长生;一种新的文法化简方法——树型算法[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
19 |
费鲲;;机器翻译中句法分析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6年15期 |
20 |
童学军,何志均,俞瑞钊;用于表示知识的形式文法[J];信息与控制;1986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