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中亚地区沙尘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来源、长途传输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可能影响

李娟  
【摘要】: 大气气溶胶通过影响大气辐射、大气化学及云和降水过程,改变地水气系统内部的辐射能量收支和水循环,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产生巨大影响。气溶胶长距离输送被认为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大气气溶胶即是研究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人类圈之间的生物地球化学平衡,对人类自身具有生死攸关的重大意义,已成为研究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 大气气溶胶可远距离洲际输送,横跨太平洋、大西洋,因而大气气溶胶同时对区域气候异常及全球气候环境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亚洲中部的沙漠和黄土高原是太平洋上空气溶胶的主要来源。深入研究亚洲沙尘源区沙尘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理化特性及其来源有利于全面认识亚洲沙尘气溶胶特性,探究其与污染气溶胶相互混合和作用的机理,不仅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亟需,也是正视全球生态危机和全球环境变化问题的亟需。本研究的主要成果有: 1.揭示了中亚沙尘源区各典型地区沙尘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来源,形成机制及其对下游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地区乃至全球变化的可能影响。中亚沙尘的两大主要源区之一,世界第二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气溶胶具有高浓度,高硫,高钙的鲜明特性。发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气溶胶及其主要来源,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表层沙土中90%以上的总硫含量是以可溶性的硫酸盐形式存在。同时,气溶胶中的硫酸盐与Na~+,Cl~-,K~+都具有非常好的正相关。显示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沙尘气溶胶具有明显的古海洋源的特性。大气气溶胶的研究正好补充论证了地质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即塔克拉玛干沙漠是5.3M万年的古海洋隆起后干涸并经历长期风化而成。 2.发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Ca/Al比值高达1.5以上,这与蒙古戈壁沙尘中Ca/Al比值仅有0.5左右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发现使得Ca/Al比值成为区分我国两大沙尘源区和判断下游地区外来沙尘来源的最可靠的判据。 3.塔克拉玛干沙漠每年输出约1.69*10~7吨沙尘(TSP),其中PM_(10)约5.40*10~6吨,2.1*10~5吨硫酸盐(PM_(2.5)中),同时又有6.2*10~4吨黑碳气溶胶。由于本研究揭示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所产生的沙尘中的硫大多在一次气溶胶中就已经以硫酸盐的形式存在,中亚沙尘中所含的硫酸盐的总量会大大超过以前许多研究的估计。基于硫酸盐可能导致的降温效应和黑碳可能导致的增温效应,显然,中业沙尘的长途传输不仅会对我国东部地区包括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大气质量产生影响,同时会对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变化产生重大影响。 4.中亚沙尘源区的重要城市乌鲁木齐的空气污染非常严重。除夏季外其出现严重灰霾的天数高达60-80%,且具有浓度高,形成迅速,发生频繁三大特点。乌鲁木齐已是我国大气污染最严重城市之一。通过比较气溶胶、降尘和表层土壤中有关元素丰度和Ca/Al比值,证实乌鲁木齐气溶胶中高浓度硫酸盐来自于:1.城区工业排放的大量SO_2转化形成的硫酸盐2.来自准格尔盆地南缘农业带含高浓度硫酸盐的土壤沙尘;3.周边盐湖地区含有高浓度硫酸盐的表层土壤。人为污染源与外来沙尘的相互混合和作用是导致乌鲁木齐严重空气污染的的主要成因。乌鲁木齐气溶胶中水可溶性离子的总量及具有强吸水性的铵盐分别占细颗粒物总质量的百分比高达57.8%和51.0%。这一至今为止在任何地区前所未见的高浓度水可溶性离子,尤其是所包含的高浓度铵盐(主要是硫酸铵)是形成乌鲁木齐严重灰霾的主要机制。 5.在我国西部渺无人烟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气溶胶和尘土中均含有某种程度的污染元素As,Pb,Cd.。污染元素As,在天山气溶胶中的富集系数竟然高达5800,其它污染元素如Pb,Cd的富集系数也高于20。天山及其周边表层土壤中As,Zn,Cd浓度高出地壳平均浓度约1.4-15.7倍。这些发现强烈地显示,我国主要能源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物,经由大气颗粒物的长途传输,已经污染了我国几乎所有地区的大气和土壤。我国各地区、各城市的大气污染不仅都来自于本地污染源,同时也都来自于外地沙尘及污染源的长途传输。气溶胶的长途传输,即元素或有关化合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成为我国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和形成机制的主要特点。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吴天;魏星;郑志坚;陈莹;;中国东海近海气溶胶的陆源特征[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2 陈军;彭中贵;张毅;;重庆城区气溶胶的理化特性[J];重庆环境科学;1992年03期
3 于国光;王铁冠;朱先磊;吴大鹏;;北京市西北郊大气气溶胶中多环芳烃的源解析[J];环境化学;2008年02期
4 徐立大,D.A.Lundgren;扩散式气溶胶粒子大小测定仪中不同筛网的透过率[J];卫生研究;1986年01期
5 张远航,唐孝炎,毕木天,汤大钢,赵德山;兰州西固地区气溶胶污染源的鉴别[J];环境科学学报;1987年03期
6 王玮,赵德山,陈延智,汤大钢,姜振远,韩应健,宁洁;大气气溶胶与降水相互影响的探讨[J];环境科学研究;1988年01期
7 程若男;;氟利昂气溶胶喷雾剂及其代用品[J];有机氟工业;1989年03期
8 李连科,栗俊,范国全,周克贤;大连海域大气气溶胶物质来源分析[J];重庆环境科学;1997年05期
9 尤一安,马英,梁保英,黄振华,杨立进;沪宁沿江地区气溶胶可溶盐的分布特征与来源研究[J];电力环境保护;1997年04期
10 姚小红,郝吉明,王玮,崔平;厦门海岸气溶胶中氯亏损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1998年01期
11 李全林,谢绍东,申新华;毛细管电泳测定气溶胶中的无机离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12 李晓静,刘玉洁,邱红,张玉香;利用MODIS资料反演北京及其周边地区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方法研究[J];气象学报;2003年05期
13 张保安;钱公望;;大气中甲磺酸粒子的来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J];环境保护科学;2007年03期
14 丛丕福;曲丽梅;陈艳拢;张丰收;张昕阳;;渤黄海上空气溶胶遥感探测与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8年S2期
15 王全爱;;浅谈S型气溶胶灭火系统的特点[J];科学之友;2010年09期
16 陈镜琼;;氧化锰气溶胶慢性吸入毒性评价——实验设计及气溶胶发生的方法[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81年03期
17 孙昌年,陈建新,曾宪周,车建美,汤国魂,黄发泱,王樨德,王明星,吕位秀,任丽新;利用PIXE技术进行大气气溶胶的元素成分分析[J];核技术;1989年11期
18 王锋,何志壮;微栅孔制备原理在气溶胶雾滴测量中的应用[J];稀有金属;1993年05期
19 沈美芳;测量气溶胶粒径分布的新方法[J];舰载武器;1994年01期
20 柳海燕,张小曳,沈志宝;五道梁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和浓度及其季节变化[J];高原气象;199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水平;闫景明;张萌萌;王新红;袁中新;李宗璋;;大厦门湾气溶胶中多环芳烃的组成研究[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魏秀丽;;FTIR对气溶胶硫酸根离子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3 陈林;石广玉;王标;张鹏;;基于卫星资料的中国陆地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遥感大会摘要集[C];2010年
4 张美根;徐永福;浦一芬;张仁健;韩志伟;;东亚地区春季有机碳气溶胶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5 徐祥德;周秀骥;翁永辉;田国良;刘玉洁;颜鹏;丁国安;张玉香;毛节泰;邱红;;星载MODIS资料与地面光度计探测气溶胶变分场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6 袁蕙;Kenneth A.Rahn;庄国顺;;气溶胶单颗粒物化学的图像分析法[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7 夏祥鳌;王普才;陈洪滨;;城市气溶胶特性比较分析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8 任丽红;陈建华;王玮;孟凡;杨小阳;张仁健;;大气棕色云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及进展[A];第七届海峡两岸气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二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宋振鑫;邵亚平;;东亚沙尘气溶胶的数值模拟和预报[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大气气溶胶及其对气候环境的影响”分会论文集[C];2003年
10 戴若林;李念平;关军;付峥嵘;;空调系统维护管理对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影响[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娟;中亚地区沙尘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来源、长途传输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可能影响[D];复旦大学;2009年
2 冯昭华;气溶胶微粒电动悬浮振荡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杨文慧;分枝杆菌噬菌体D29应用于耐药结核病治疗的探索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9年
4 凌智群;莲房原花青素及其生物、药理活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1年
5 崔慧斐;成体组织干细胞来源依据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6 刘筱红;气溶胶中烃类化合物的同位素测定及其用于源解析的初步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4年
7 房文;气溶胶对云和降水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8 邓学良;卫星遥感中国海域气溶胶光学特性及其辐射强迫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9 温占波;分枝杆菌噬菌体D29气溶胶特性和动物气溶胶暴露系统的初步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8年
10 周林;裂褶多糖的制备与理化特性及化学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晶晶;中国西北典型地区沙尘气溶胶理化特性初步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刘玉杰;利用新型全自动太阳光度计研究气溶胶光学和物理特性[D];南京气象学院;2004年
3 关军;通风空调系统中气溶胶微粒的流动特性与实验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4 裴永峰;质粒DNA的雾化及其吸入免疫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5 冯丹;生物战剂气溶胶施放损伤效应模型的建立[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04年
6 刘校辰;气溶胶对暖云影响的数值模拟[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6年
7 秦世广;我国大陆地区大气黑碳气溶胶观测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1年
8 刘运席;新型多级冲击采样器性能验证及大气溶胶采集分析[D];清华大学;2005年
9 徐赤东;微脉冲激光雷达数据采集系统研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10 高永亮;新型气溶胶灭火剂的研究[D];中北大学;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菲;中德开展气溶胶成分观测合作实验[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通讯员 李德恒;国内外学者探讨气溶胶研究[N];中国气象报;2009年
3 记者 王敬涛 通讯员 陈建民;多国专家研讨气溶胶对气候变化影响[N];中国气象报;2010年
4 ;京海集团推出气溶胶灭火装置[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郭薇;气溶胶污染空气又抵消温室效应[N];中国环境报;2009年
6 记者 孔岩;NASA发射卫星研究气溶胶对气候的作用[N];中国气象报;2011年
7 吴宇 陆斌;中国成为稳定的活力来源[N];江苏经济报;2000年
8 施安辉;微生物的分布[N];山东科技报;2002年
9 王德英;气溶胶及其气候效应研究进展顺利[N];中国气象报;2008年
10 天水市公安局刑科所法医师 唐晓佩;开放式DNA实验室气溶胶污染一例[N];甘肃法制报;2008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