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迹之韵到无弦之乐—由“艾略特与戴望舒诗歌的音乐性走向”看新诗发展的第三维度
【摘要】:
由于诗歌的韵律紧紧附着在语义之上,押韵必然会对诗歌的自由表现与自然美造成伤害,如何调解诗歌的押韵与表义之间的矛盾,也就是如何对待诗歌的音乐性的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国新诗的发展。笔者尝试重新界定诗歌的音乐性,认为诗歌的音乐性包括表层音乐性(诗歌的押韵、节奏、格律等附着在语义上的传统音乐性)和深层音乐性(将音乐性融化到诗歌的主题、风格、结构等要素中,呈现出混成、交响的特点)。从对艾略特和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及理论的对比中,笔者发现他们以不同的姿态走入了诗歌的深层音乐性,由此给中国新诗带来启发:跳出废韵与复韵的循环,超越格律与自由的对立,而走一条诗歌深层音乐化的道路,也就是从有迹之韵转向无弦之乐。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