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河口湿地碳通量的地面监测及遥感模拟研究
【摘要】:
本文以上海崇明东滩河口湿地为例,通过地面监测、遥感分析和模型模拟等途径,探讨了河口湿地碳通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并特别分析了潮汐作用和植物入侵对河口湿地碳通量的影响以及遥感模型在湿地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估算中的应用。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在2005-2007年期间,崇明东滩河口湿地表现为较强的碳汇,其固碳强度为562-834 gCm-2 yr-1,远高于目前已报道的其他类型湿地;其碳循环各分量(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呼吸和二氧化碳净交换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动态。在2005年和2007年,分别位于较高潮滩和较低潮滩的两个站点(下面简称为高滩站和低滩站)二氧化碳净交换量(下面简称为净碳交换量)的季节动态具有显著性差异,其年累计净碳交换量之差高达100 gCm-2 yr-1以上。在大多情况下,两站点的净碳交换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是一致的,但在极端状况下则表现出明显差异,这说明对于具有环境梯度的生态系统而言,净碳交换量本身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均存在一定的异质性。显然,这些因素对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尺度上推增添了较多的不确定性。
(2)崇明东滩河口湿地会受到潮汐作用的影响,其周期为15天,本研究观测到净碳交换量也表现出类似的周期性变化,其周期为10-20天。低滩站对潮汐作用的影响表现得更为敏感。潮汐作用通过水淹直接对土壤呼吸产生抑制来影响净碳交换量,其影响也呈现出季节性变化。白天的净碳交换量是植物光合作用与土壤呼吸作用叠加的结果,因此其对潮汐作用的响应则更为复杂,同时受植被物候与潮高的影响。考虑到潮汐作用期间潮水会将有机质转移至邻近海域,这显然将影响河口湿地碳源/汇属性的评估,因此,进一步的研究需要考虑横向碳通量。
(3)根据遥感图像分析,东滩湿地的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在2005-2006年间扩张迅速,且当其盖度在20-40%间时,扩张最快。在各站点,互花米草在近海的区域比相应近岸的区域扩张更快。在研究期间,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呼吸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数值上等同净碳交换量)都随互花米草盖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互花米草的入侵也改变了碳通量对环境因子的响应。高光照条件下的光抑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生态系统呼吸对温度的响应也发生一些变化,在相对低温区域(26℃),生态系统呼吸对温度的敏感性增加,而在相对高温区域(26℃),对温度的敏感性则降低。
(4)基于涡度协方差技术的通量监测塔只能获得几百米或几千米范围内的净碳交换量,因此其结果很难直接上推到较大的区域尺度或全球尺度。VPM模型通过耦合通量塔监测数据和遥感数据来估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从而能在尺度上推中扮演重要角色。最大光能利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VPM模型能否很好地拟合通量塔估算的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本研究发现,在VPM模型应用中,如果估算最大光能利用效率的时间窗口太长(5-10月),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会被低估,而采用较短时间窗口估算的最大光能利用效率,可增加VPM模型的拟合度。从近海区到近岸区,VPM模型拟合的效果递增,这表明潮汐作用及水文条件也会影响到VPM模型的拟合效果。
|
|
|
|
1 |
李琪;薛红喜;王云龙;胡正华;李洁;;土壤温度和水分对克氏针茅草原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初探[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
2 |
张淮,吴克俭,楼顺里;海面二氧化碳通量的动力学分析[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
3 |
王文杰;祖元刚;王辉民;杨逢建;三枝信子;小池孝良;山本晋;;基于涡度协方差法和生理生态法对落叶松林CO_2通量的初步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7年01期 |
4 |
张一平;窦军霞;孙晓敏;赵双菊;宋清海;于贵瑞;;热带季节雨林林冠碳通量不同校正方法的比较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12期 |
5 |
蒋丽;祝廷成;马略耕;石连旋;侯文娟;郭继勋;;松嫩草地碳和水通量对全球变化的响应[J];科技导报;2011年06期 |
6 |
李银鹏
,季劲钩;全球植被与大气之间碳通量的模式估计(英文)[J];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2001年05期 |
7 |
于贵瑞,张雷明,孙晓敏,李正泉,伏玉玲;亚洲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观测研究进展[J];中国科学D辑;2004年S2期 |
8 |
王荣,范春雷;东海浮游桡足类的摄食活动及其对垂直碳通量的贡献[J];海洋与湖沼;1997年06期 |
9 |
于贵瑞,温学发,李庆康,张雷明,任传友,刘允芬,关德新;中国亚热带和温带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呼吸的季节模式及环境响应特征[J];中国科学D辑;2004年S2期 |
10 |
顾峰雪;陶波;温学发;于贵瑞;李克让;;基于CEVSA2模型的亚热带人工针叶林长期碳通量及碳储量模拟[J];生态学报;2010年23期 |
11 |
郑泽梅;于贵瑞;孙晓敏;曹广民;王跃思;杜明远;李俊;李英年;;涡度相关法和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在生态系统呼吸观测中的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2期 |
12 |
张廷龙;孙睿;胡波;冯丽超;;利用模拟退火算法优化Biome-BGC模型参数[J];生态学杂志;2011年02期 |
13 |
杨昕,王明星,黄耀;地-气间碳通量气候响应的模拟研究II.未来气候变化[J];生态学报;2002年06期 |
14 |
王伟强,黄宣宝,杨绪林,陈立奇;北冰洋考察区海-气CO_2的分布特征和通量研究[J];中国科学D辑;2003年02期 |
15 |
王树功,周永章,黎夏,陈桂珠;干扰对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6 |
王婧婧;;冬季北黄海表层海水碳通量分布及其影响因素探讨[J];北方环境;2011年10期 |
17 |
王丽荣,赵焕庭;中国河口湿地的一般特点[J];海洋通报;2000年05期 |
18 |
宋霞,刘允芬,徐小锋;箱法和涡度相关法测碳通量的比较研究[J];江西科学;2003年03期 |
19 |
刘允芬,宋霞,孙晓敏,温学发,陈永瑞;千烟洲人工针叶林CO_2通量季节变化及其环境因子的影响[J];中国科学D辑;2004年S2期 |
20 |
李俊;于强;孙晓敏;同小娟;任传友;王靖;刘恩民;朱治林;于贵瑞;;华北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环境调控机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年S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