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媒体对“中国制造”的建构与风险应对
【摘要】:
自2007年“宠物食品中毒事件”爆发以来,中国产品接二连三地卷入国内外舆论漩涡,一时间,“中国制造”成为“危险产品”代名词,并引发了整个中国制造业信任危机。风险建构理论认为,风险不是独立于社会、文化历史因素之外的客观实在,而是社会文化、历史过程的结果。本研究以此为立足点,通过考察美国媒体对“中国制造”的建构,试图揭示当前“中国制造”所面临的风险是如何形成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风险的策略。
本论文选取美国销量和声誉排名前列的《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为样本来源,截取1991—2009年近20年为研究时段,对媒体上关于“中国制造”的报道做了全面的分析。
首先,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从这两大媒体“中国制造”报道议题、报道数量等方面入手进行分析,以期展现两家媒体所呈现之“中国制造”风险图景。在分析中发现:1)二者所建构的“中国制造”形象基本上都是负面的;2)在建构“中国制造”形象时逐步升级、逐步扩展:从产品到产业,从产业到政府,从经济到政治;3)貌似客观、公正、平衡,实则以美国为中心,将国家利益和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作为先导,最终将“中国制造”因质量问题而产生的风险置换为“中国政府制造”的风险。
然后,本研究运用框架理论的相关观点分析了美国媒体建构“中国制造”风险的路径。美国媒体在建构“中国制造”的风险时主要使用了健康安全和国家利益这两种框架。这两种框架在风险的建构中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国家利益框架为健康安全框架提供了“前置因素”,而健康安全框架反过来又巩固了国家利益框架的原有印象。二者如同一个“失衡的螺旋”不断扩大、升级。
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论文提出了应对风险的策略。认为,应对“中国制造”的风险首先要从战略上淡化“中国制造”概念。另外,更为重要的是,以“责任”为着眼点,构筑政府、企业与媒体的信任体系,重塑负责任的国家形象,使“风险”尚未形成现实之前就将其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