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大城市气溶胶的理化特性、来源及其形成机制
【摘要】:
本博士论文利用2003-2008期间在上海、北京、青岛等大城市以及在榆林、多伦、乌鲁木齐、塔中等沙尘源区共七处采样点近五年的气溶胶监测数据,采用富集系数、元素/离子特征比、后向轨迹以及包括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在内的多种统计学析方法,系统全面地研究了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特大城市气溶胶的化学组成、时空分布、粒径变化、存在形式、来源、形成机制及其与长途传输而来的沙尘气溶胶的相互混合和组分转化而产生的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重大影响。本研究的主要成果有:
1.深刻揭示了高浓度细颗粒物、长时间灰霾和严重酸雨是上海空气污染的三个典型特征。从2001年到2009年间,每年灰霾发生的天数都超过了150天。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上海降水的pH值呈现出剧烈的下降趋势,年平均酸度提高了20多倍。细颗粒物PM25的年平均浓度高达0.050-0.059mg/m3,超过国际卫生组织年平均值标准0.015 mg/m3的3-4倍。2004年PM2.5/TSP的年平均值达到了0.41,到2007年则达到了0.53,呈逐年增长趋势。说明了上海的细颗粒物污染程度极其严重。
2.详细阐明了上海气溶胶在不同季节的不同形成机制。二次无机气溶胶(SO42-、NO3-、NH4+),有机气溶胶,矿物气溶胶是上海大气气溶胶里最主要的三大组分。气溶胶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其浓度在冬季和春季达到最高值,而在夏季和秋季呈现最低值。夏季和秋季的主要离子的存在形式是(NH4)2SO4和NH4NO3,在春季和冬季则受沙尘和扬尘的影响,除这两者外还存在CaSO4和Ca(NO3)2。春季长途传输而来的外地沙尘气溶胶、夏季光化学转化、秋冬季形成严重灰霾是特大城市上海气溶胶在不同季节具有的不同特征及其不同的形成和转化机制。
3.全面分析了上海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来源。包括道路扬尘的沙尘气溶胶、工业和汽车尾气的复合源、石化燃料和燃油的排放、冶金工业的排放、海洋源以及大量的光化学转化形成的二次污染气溶胶是上海大气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来源。通过Ca2+/Al示踪揭示了气溶胶中土壤尘和建筑尘的混合程度并显示了上海建筑活动对空气质量的重大影响。通过NO3-/SO42比值的变化显示了以机动车为代表的硫、氮流动源和工厂排放的固定源的相对重要性。上海气溶胶中NO3-/SO42比值远高于中国其他城市,揭示了上海城市机动车已成为上海大气污染的关键问题。以海盐Na+和非海盐Na+的比值区分并估算了上海气溶胶的海洋源和陆地源。海洋源对离子的年平均贡献比率在TSP和PM2.5中分别为8.9%和7.1%,在夏季高达15.4%和9.9%。
4.深入探讨了上海禁止使用含铅汽油以来大气中高浓度铅的可能来源。全面阐述了上海大气中铅的污染水平、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和粒径分布,铅在细颗粒物中的浓度在过去的几年一直维持在50-200ngm-3,并且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
5.揭示了长途传输而来的外来源与上海本地源的混合和转化机制。通过Mg/Al区分并估算了上海矿物气溶胶的本地源和外来源。春季沙尘暴期间其贡献量高达60%,秋季矿物气溶胶外来源约占10%。揭示了上海有史以来有记录的最大沙尘暴的组成、来源及其组分转化机制以及沙尘气溶胶对污染物转化和积聚的重大作用。沙尘期间高浓度污染物可能来自长距离传输过程中矿物气溶胶与沿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气溶胶的混合或沙尘暴入侵气团与上海当地污染气团之间的交汇叠加。
|
|
|
|
1 |
张远辉,黄自强,陈立奇;海洋大气气溶胶的离子色谱分析[J];台湾海峡;1994年02期 |
2 |
王吉明;曹艳华;叶小峰;骆世娟;阮启亮;刘立群;段艺萍;;东亚地区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
3 |
王华东;蒋永生;;大气颗粒物的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0年03期 |
4 |
邵爱梅,邱崇践;兰州城市气溶胶对边界层温度结构的影响——一维数值模拟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
5 |
林学勤;张文裴;;沈阳市区大气颗粒物元素组分及分布的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1991年03期 |
6 |
马洪宝,洪传洁;大气颗粒物污染对儿童用力呼气肺量图影响的多因素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1991年05期 |
7 |
蒋永生;;一种新的大气颗粒物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的初步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1991年02期 |
8 |
陈旭;吴永红;;对大气颗粒物污染及防治措施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年12期 |
9 |
倪邦发,田伟之,聂辉玲,王平生,何高魁,张养梅,曹雷;利用生物监测标本和中子活化分析进行大气颗粒物污染研究[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1999年00期 |
10 |
谢昱姝;;大气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研究进展[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6年04期 |
11 |
唐克非;任志媛;;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治理方案[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7期 |
12 |
高霞;;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治理简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22期 |
13 |
本刊通迅员;;新书介绍[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80年01期 |
14 |
王友保,张莉;大气颗粒污染物对植物的伤害[J];生物学通报;2002年02期 |
15 |
朱石嶙;冯茜丹;党志;;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性及生物有效性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2008年01期 |
16 |
余涛;程新彬;杨忠芳;段鸿飞;张兵兵;杨晓波;;辽宁省典型地区大气颗粒物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对土地质量影响研究[J];地学前缘;2008年05期 |
17 |
余锡刚;张胜军;吴建;郦颖;吴小东;王圣;盛永孝;黄鸿飞;;浙东沿海城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年06期 |
18 |
张秀梅,李景平;城市污染环境中适生树种滞尘能力研究[J];环境科学动态;2001年02期 |
19 |
李春燕;高翠香;;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城市生态环境整治方案[J];唐山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
20 |
齐飞艳;朱彦锋;赵勇;樊巍;高喜荣;白轶斌;;郑州市园林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