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对策研究
【摘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增加,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职业倦怠是与工作相关的一系列症状,通常认为是工作中的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延迟反应。已有的研究表明,具有职业倦怠症状的对象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他们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个人成就感低,缺乏自信,工作效率低,对服务对象漠不关心,情绪低落,个人无工作成就感等。教师职业倦怠是众多职业倦怠的一种,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极端心理反应,是教师伴随于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作为服务性、助人性行业的教师,是经受压力最多的职业之一,因此,教师逐渐成为了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本研究采用国际通用的“教师职业倦怠问卷”,对湖州、嘉兴、杭州等地高职院校的近200位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根据问卷调查结果,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了解与剖析了当前浙江省高职院校的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从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等视角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结合浙江省高职院校的实际从政府、社会、学校和个人四个层面提出了预防和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教师职业倦怠寻求有效地干预,为缓解和预防高职院校的教师职业倦怠提供了相应的依据与对策,对于保护和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稳定教师的情绪,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