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多元化变迁的认识及规划应对
【摘要】: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着社会机体各个方面的深刻变革,其中包括了我国城市社区的变迁和变革。社会转型所具有的“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本质特征,导致了我国城市社区的本质特征发生了从“单位社区”向“现代社区”的过渡。与此同时,由社会转型引发的制度、市场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变革因素,共同导致了那些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市行政社区千篇一律的发展模式逐渐消失,过去的那种单一、均质、稳定的状态已转为多元、异质、快速变化状态。
建成初期的友谊路街道社区具有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单位社区”的特点。历经了20多年的物质建设和体系变迁,尤其是1990年代后期的住房制度改革,其社区属性、主体及载体等各方面都出现了结构性多元化转型的特征。这种多元化状态表现为单元社区内部的高度同质性与单元社区之间的高度异质性,以及不同阶层社区主体与不同品质社区载体所形成的相对应关系。对街道社区的实证研究反映出多元类型社区所面临的不同居民需求和多样化发展问题,也进一步揭示出社会转型时期社区多元化现象所涵盖的城市社会宏观性问题(社会弱势群体支配社区资源能力的削弱化与底层化)与微观性问题(社区居民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与相对匮乏的社区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
面对转型背景下的社区多元化问题,社区规划不但要呼吁包括城市住房保障体制在内的一系列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更要积极改进自身规划工作的方法和工作内容,包括变“供给导向”为“问题导向”的规划方法,强调物质性规划与社会性规划的结合,建立多方协作、多方参与的规划工作模式,以及注重人文关怀,倡导社会公平的规划工作理念,等等。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从较微观的城市街道层面的尺度展开对社区多元化变迁的考察,分析和概括了友谊路街道的多元社区类型及相应问题,并具体提出了街道社区发展规划的若干应对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同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U984.12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U984.12
【引证文献】 | ||
|
|||
|
|
|||||||
|
【参考文献】 | ||
|
|||||||||||||||||||||
|
|
|||
|
【共引文献】 | ||
|
|||||||||||||||||||||
|
|
|||||||||||||||||||||
|
|
|||||||||||||||||||||
|
|
|||||||||||||||||||||
|
【同被引文献】 | ||
|
|||||||||||||||||||||
|
|
|||
|
|
|||||||||
|
|
|||||||||||||||||||||
|
【二级引证文献】 | ||
|
|||||||
|
|
|||||||||||
|
【二级参考文献】 | ||
|
|||||||||||||||||||||
|
【相似文献】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