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早龄期约束收缩性能研究
【摘要】:现浇混凝土结构普遍存在影响其性能的早期变形裂缝问题。国内外的研究侧重于测试素混凝土材料的自由变形,实际工程中混凝土通常是配筋的,混凝土早期体积变形会受到钢筋、模板、相邻构件、地基基础等的约束而在内部产生约束拉应力,这种未成熟期强度尚低时候的拉应力可能导致构件开裂或者积累起来影响结构整体性能。约束应力大小和混凝土材料性质、结构的约束、以及环境因素有关。
试验研究方面,论文在测试混凝土基本力学参数随龄期发展变化的试验研究基础上,专门设计了针对轴向配筋构件的刚性框架端部约束收缩试验系统,并研发适用于荷载、位移、应变、温度、湿度等多源多物理量数据采集系统。在给定的温湿度环境条件下,测试配筋混凝土构件在刚性框架被动约束下从拆模开始的约束荷载、钢筋应变、混凝土应力等参数随龄期的变化,同时辅以素混凝土试件自由收缩测试和配筋构件无端约束情况下的收缩试验作对比研究。
试验设计上考虑结构的约束方式和约束程度、混凝土材料与配比、以及环境条件三方面因素的影响。试件的结构特性采用刚性框架端部约束和配筋连续内部约束两种方式表征,其中设置了三种截面配筋率和两种钢筋布置方式;混凝土材料配制包括C30普通混凝土、C60高强混凝土、C30自密实混凝土三种类型;部分试件进行了不同温湿度环境条件下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对比。
理论分析方面,引入“约束度”以定量分析配筋和端部约束对试件收缩变形的约束程度;比较了拉伸荷载直接作用和约束变形间接作用下配筋构件开裂前后力学行为的差异,后者由于裂缝的产生和扩展造成约束变形部分释放、拉应力下跌的反复过程,使得荷载变形曲线呈“锯齿”状发展,而前者呈“阶梯”状发展;基于配筋构件裂缝宽度计算的粘结滑移理论,在假定粘结滑移区应力为线性或二次抛物线分布的情况下,通过适当假定和简化,建立全约束和部分约束条件下配筋混凝土收缩变形作用下的受力分析模型,给出初裂前后以及稳定状态时约束荷载、混凝土应力、钢筋应力的分布和计算方法,可以据此估算裂缝参数。
论文系统地测试和分析混凝土配筋构件在约束条件下早龄期力学行为,对于揭示配筋混凝土早期变形开裂机理、定量预测和控制工程结构的早期开裂有较
【学位授予单位】:同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U375
|
|
|
|
1 |
沙占友
,薛树琦
,葛家怡;湿度传感器的发展趋势[J];电子技术应用;2003年07期 |
2 |
何明,符晓陵,徐道远;混凝土的损伤模型[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年04期 |
3 |
黄士元;混凝土早期裂纹的成因及防治[J];混凝土;2000年07期 |
4 |
覃维祖;混凝土的收缩、开裂及其评价与防治[J];混凝土;2001年07期 |
5 |
马丽媛,姚燕,王玲;粉煤灰高强混凝土收缩开裂趋势的研究[J];混凝土;2002年06期 |
6 |
侯景鹏,熊杰,袁勇;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与现场监测[J];混凝土;2004年05期 |
7 |
龙广成;低水胶比水泥基材料的自收缩[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1年04期 |
8 |
张士海,覃维祖,张涛,林志海;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能评价——单轴约束试验方法的进展[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2年03期 |
9 |
柳献,袁勇,Ahmed Loukili;自密实混凝土塑性收缩性能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2年05期 |
10 |
侯景鹏,袁勇,柳献;混凝土早期收缩试验方法评价[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3年05期 |
|
|
|
|
|
1 |
姜德民,高振林;高性能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2 |
王元丰,梁亚平;高性能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与泊松比[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3 |
王秀英,王梦恕,张弥;计算隧道排水量及衬砌外水压力的一种简化方法[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
4 |
金祖权;孙伟;李秋义;;碳化对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的影响[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
5 |
盖涛;;磨细矿粉和粉煤灰对新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6期 |
6 |
龚召熊,郭春茂,高大水;地质力学模型材料试验研究[J];长江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报;1984年00期 |
7 |
沈泰;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技术的进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1年05期 |
8 |
何英杰,张述琴,吕国梁;穿黄隧道内外衬联合受力结构模型试验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2年S1期 |
9 |
朱岳明,徐之青,贺金仁,张建斌,关新强,赵之瑾;混凝土水管冷却温度场的计算方法[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3年02期 |
10 |
朱耀台,詹树林;混凝土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5期 |
|
|
|
|
|
1 |
王中言,黄杰藩;孔隙砂岩力学性质随埋深变化的三轴试验研究[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3年04期 |
2 |
沙占友;智能温度传感器的发展趋势[J];电子技术应用;2002年05期 |
3 |
李家和,刘铁军,吕毅;高强混凝土收缩及补偿措施研究[J];混凝土;2000年02期 |
4 |
黄士元;混凝土早期裂纹的成因及防治[J];混凝土;2000年07期 |
5 |
蒋正武,孙振平,王新友,王玉吉,张冠伦;国外混凝土自收缩研究进展评述[J];混凝土;2001年04期 |
6 |
陈肇元;高强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J];建筑结构;1994年09期 |
7 |
王文义;;我国通用水泥新标准实施中的若干问题[J];中国建材科技;1993年03期 |
8 |
王新友,蒋正武,高相东,孙振平;混凝土中水分迁移机理与模型研究评述[J];建筑材料学报;2002年01期 |
9 |
袁龙蔚;论裂纹扩展过程中的流变与耗散现象[J];力学进展;1989年01期 |
10 |
谢和平,陈至达;岩石类材料裂纹分叉非规则性几何的分形效应[J];力学学报;1989年05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