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上海计划》启示录
【摘要】:《大上海计划》(the Greater Shanghai Plan)是近代上海最早,也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都市计划,对于都市计划学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大上海计划》及之后系列都市计划的实际运作,则对杨浦区乃至整个上海市区的城市结构和空间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江湾五角场更是见证了整个上海华界的都市中心初步形成和衰败的过程,在上海城市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因此,笔者并不仅仅局限在对于都市计划个案的历史回放,相反地,本文将都市计划体系的变迁,放回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嵌入特定的制度脉络,将其视作都市计划在中国的移植与转化,并对都市计划的技术特征和运作模式进行考察,并重点关注其对城市空间演变的作用。上海的经验表明,虽然规划学科也存在相当的理性内核和客观规律,但都市计划从来不仅仅是纯粹的科学理念和技术措施,而是对政治、社会和经济变迁的一种回应。本文认为上海都市计划与政治制度、经济基础相结合,形成的特殊模式是研究都市计划的钥匙,其中大型计划的提出和运作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直到今天还在持续的发挥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历史模式的分析,为今日上海都市空间的发展提供借鉴。
论文共分六个部分,导言对研究的背景、问题和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一章是《大上海计划》产生的时空背景;第二章分析《大上海计划》的内涵,对都市计划的主要目的、核心内容和技术特征,包括建筑设计的探索进行分析;第三章对《大上海计划》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对城市空间的真实影响;第四章研究《大上海计划》之后,日据时期、抗战胜利后的都市计划和解放后城市规划的特征和运作模式进行研究;第五章,以史立论,对《大上海计划》的成败得失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聚焦新时期的江湾五角场,对这一历史上“都市中心”的空间遗产、及其未来走向进行展望。
【学位授予单位】:同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U984.2;TU-092
|
|
|
|
1 |
吴家林,徐香花;何思源与北平的城市建设及管理[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
2 |
楼庆西;梁思成、林徽因与北京城市规划[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
3 |
乔凌霄;民国首任北平市长何其巩[J];北京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
4 |
潘洵;李桂芳;;卢作孚与中国近代乡村现代化的“北碚现象”[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
5 |
霍耀中,谷凯;市镇规划分析:概念、方法与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02期 |
6 |
吴良镛;;中国城市史研究的几个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2期 |
7 |
彭长歆;蔡凌;;广州近代“田园城市”思想源流[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1期 |
8 |
李百浩,韩秀;如何研究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史[J];城市规划;2000年12期 |
9 |
李萍萍,袁奇峰,赖寿华,蔡云楠,吕传庭,郑静,李颖,田福华,周素红,周天赐;从“云山珠水”走向“山城田海”——生态优先的广州“山水城市”建设初探[J];城市规划;2001年03期 |
10 |
李百浩,熊浩;近代南京城市转型与城市规划的历史研究[J];城市规划;2003年10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