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耸电视塔结构风振控制研究
【摘要】:
高耸结构的高度大,结构柔,对风荷载的作用十分敏感,由此可能影响结构的安全和使用期间的舒适度。在结构上适当的位置安装控制系统是抑制结构振动,提升结构的安全和使用性能的有效而经济的手段。本文以某正在兴建的电视塔为背景,对高耸结构的风振控制理论,控制系统参数优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针对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提出了建议。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
1、高耸结构风振响应频域分析。计算了电视塔在不同重现期风速,不同风向角下的动力响应,并分析得到了结构响应中各阶振型的响应值。
2、风振舒适度分析。归纳和总结了舒适度理论的发展和现状,给出了各国规范关于高层建筑舒适度的相关规定。电视塔的舒适度分析表明其主结构顶层的加速度值已经进入令人感觉不舒适的范围。
3、高耸结构振动控制理论研究。建立了考虑多阶振型的结构在任意位置安装多个TMD之后的动力响应计算模型,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计算程序。
4、控制系统参数优化研究。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STMD和MTMD控制电视塔结构风振响应的最优参数,以位移控制为目标和加速度控制为目标分开考虑。针对加速度响应中高阶振型贡献比较大的特点,控制质量按各阶振型的加速度响应值分配。
5、针对控制系统设计的建议。STMD和MTMD两种控制形式各有优缺点,工程设计时可根据具体的需求和本文研究结果选用合适的形式。
【学位授予单位】:同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TU347;TU311.3
|
|
|
|
1 |
李春祥;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最佳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模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
2 |
李宏男,阎石,林皋;智能结构控制发展综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2期 |
3 |
顾明,王晓勇;用主动调频质量阻尼器控制高层建筑的风致振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8年03期 |
4 |
董安正,赵国藩;高层建筑结构舒适度可靠性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
5 |
陆飞,程文韍,李爱群;南京电视塔风振主动控制的实施方案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5期 |
6 |
汪正兴,任文敏,苏继宏,徐海鹰;多重调谐质量阻尼器参数优化的一种改进算法及其应用[J];工程力学;2005年05期 |
7 |
赖维铁;;高层建筑风振动的人体工学分析[J];广东工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
8 |
李国强,李杰;高层建筑舒适度的验算[J];工业建筑;1991年11期 |
9 |
瞿伟廉,欧进萍,李桂青;高耸结构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可靠性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1984年04期 |
10 |
顾明,周印,张锋,项海帆,江欢成;用高频动态天平方法研究金茂大厦的动力风荷载和风振响应[J];建筑结构学报;2000年04期 |
|
|
|
|
|
1 |
李春祥,熊学玉;杠杆式调谐质量阻尼器(LT—TMD)新模型策略的动力特性[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
2 |
李春祥,周岱;地震卓越频率(EDF)对主动调谐质量阻尼器抗震控制设计的影响评价[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3期 |
3 |
陈麟,张耀春,周云;二阶效应对巨型钢框架结构时程分析的影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
4 |
吴进,张欣,张建荣,陈伟,曹筱兰;CC计算法与界面粘结强度计算法的差异与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
5 |
杨英雄,李章政,郑海防;对于网架悬挂吊车问题的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2期 |
6 |
何晖,米健;高效预应力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技术经济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
7 |
罗孝虹;关于轻型钢结构设计施工中的几个问题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4期 |
8 |
赵春荣;史三元;崔炜;;3种偏心支撑钢框架的塑性设计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
9 |
石永久;杨文;王元清;;栓焊混接梁柱刚性节点加固的设计与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
10 |
舒情;李章政;严安斌;李竞夷;;从工业设计的发展看某大型锅炉房设计及其特点[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6期 |
|
|
|
|
|
1 |
夏维明;;钢结构稳定设计的探讨[J];安徽建筑;2008年03期 |
2 |
张志强,李爱群,蔡丹绎,何建平,王建磊;合肥电视塔人造脉动风荷载的仿真计算[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
3 |
李飞舟;秦少军;;钢框架中粘弹性阻尼器的参数优化[J];低温建筑技术;2009年06期 |
4 |
徐赵东,周洲,赵鸿铁,沈亚鹏;粘弹性阻尼器的计算模型[J];工程力学;2001年06期 |
5 |
李国强,李杰;高层建筑舒适度的验算[J];工业建筑;1991年11期 |
6 |
刘锡良,周颖;风荷载的几种模拟方法[J];工业建筑;2005年05期 |
7 |
邓洪洲,刘昊扬,刘学利,王肇民;钢塔的动力特性及其风振响应[J];建筑结构;2000年09期 |
8 |
潘汉明,沈之容,黄建,徐华刚;阳坊站65m单管圆锥通信塔风振控制及其实测[J];建筑结构;2004年11期 |
9 |
李媛萍;张卫;;粘弹性阻尼器减震系统对单层球壳动力稳定性的影响分析[J];建筑结构;2010年01期 |
10 |
王笑峰,何敏娟,潘敏丽;锥形单管塔的非线性静力分析[J];结构工程师;2000年04期 |
|
|
|
|
|
1 |
李春祥;设置TLD钢结构高层建筑舒适度控制设计的实用方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1999年02期 |
2 |
阎楚良,卓宁生,高镇同;雨流法实时计数模型[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8年05期 |
3 |
王前信,陆鸣,李宏男;输电塔-电缆体系的合理抗震计算简图[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9年03期 |
4 |
欧进萍,关新春;土木工程智能结构体系的研究与发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2期 |
5 |
李宏男,阎石,林皋;智能结构控制发展综述[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2期 |
6 |
瞿伟廉,李卓球,姜德生,官建国,袁润章;智能材料结构系统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3期 |
7 |
欧进萍,关新春;磁流变耗能器性能的试验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4期 |
8 |
欧进萍,关新春,吴斌,隋丽丽;智能型压电-摩擦耗能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1期 |
9 |
瞿伟廉,陈朝晖,徐幼麟;压电材料智能摩擦阻尼器对高耸钢塔结构风振反应的半主动控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1期 |
10 |
阎石,林皋,李晓光,李宏男;相邻建筑结构的模糊振动控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