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质沉积物和泥岩中的有机粘土复合体
【摘要】:
本文选取多种泥质沉积物和泥岩,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和先进的分析手段,揭示其中有机质的赋存方式及其与蒙皂石、伊利石等粘土矿物的关系,探讨有机质聚集、沉积和保存的规律。
由海洋和湖泊泥质沉积物的分离和测试研究,以及泥岩的显微和热分析可知,在泥岩和泥质沉积物中存在多种类型的有机质,它们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和聚合,包括存在于粘土矿物层间的有机质(有机粘土复合体)、聚合有机质(无定形物)和生物碎屑有机质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与水体中有机质的存在形式相对应,反映了海洋和湖泊水体、泥质沉积物和泥岩中的有机质在形成、聚集和保存上具有的紧密联系。这对从整体上认识有机质聚集方式、不同类型有机质在成烃过程中的差异和贡献,以及探讨全球或区域碳循环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分离和显微分析后,水体、泥质沉积物和泥岩中除了生物碎屑有机质外,还有大量的无生物结构以及在泥岩中局部富集和顺层富集的有机质聚合体,是有机质聚集和保存的另一种重要方式。通过H_2O_2处理和显微分析,发现聚合有机质中常与粘土矿物和黄铁矿共生,表明聚合有机质是有机质之间、有机质与粘土矿物或其它无机物质之间相互聚集而成,对粘土矿物和无机物质在有机质聚集和保存中的作用应引起充分地重视。
由激光粒度仪进行的颗粒分级分析及显微分析可以看出,有机质与粘土矿物不论在泥质沉积物,还是在泥岩中都紧密共生,除了生物有机质和聚合有机质外,结合紧密的是大量的可溶有机质,构成了有机粘土复合体。借鉴土壤的分析方法,提出了有机粘土复合度参数,试图对泥质沉积物和泥岩中的有机质和粘土矿物的复合程度进行定量判别研究。初步分析发现,不论在何种泥质沉积物中,特别是在泥岩中有机粘土复合体的复合度均较高,表明有机粘土复合体存在的普遍性,同时也提出了对有机粘土复合度分析方法进一步改进的问题。
泥岩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的XRD和热对比分析发现,粘土矿物的层间由于有机质的进入,其层间距和热特征发生改变,成功地证明了在泥质沉积物和泥岩中的可溶有机质大量地保存于粘土矿物的层间,这对有机质的生烃将产生重大影响。对粘土矿物和不同类型的泥岩的对比分析发现,蒙皂石是层间有机质聚集的主要贡献者,即使在埋藏深度大于2000m的泥岩,其中仍然有粘土矿物层间有机质,证明粘土矿物层间有机质是泥岩和泥质沉积物中有机质的一种重要的存在形式。同时,这也预示着粘土矿物的类型和性质,将决定与有机质结合方式和存在形式,因而,在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应重视粘土矿物在有机质保存和转化中的作用。
对泥岩进行的差热—色谱分析,发现在250℃以前是蒙皂石层间水(伊利石的吸附水)和泥岩中C15的轻组份吸附烃排出期;在350℃至450℃是泥岩中粘土矿物层间有机质的释放期,并且以C15以上的重组份为主,与原油的组份相近,反映了粘土矿物层间对有机质的容纳量很大,因此,应充分重视粘土矿物的演化与有机质的生烃关系;500℃是粘土矿物层间水的第二次排出期,这是由于粘土矿物层间有机质的释放,解放了被束缚的层间水而滞后排出;450℃-550℃及更高的温度是有机质的裂解烃排出期,以C15以下的轻组份为主。由此可以看出,粘土矿物层间不仅仅吸附一些轻组份的有机质,通过形成有机粘土复合体可以容纳大量的重组份有机质,其键合方式与粘土矿物的层间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对探讨烃源岩的排烃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XRD、热分析和差热—色谱分析发现,红色泥岩和浅色泥岩也存在有机粘土复合体,在粘土矿物层间含有C10—C15等较重组份的有机质,这表明在强氧化的条件下粘土矿物也能很好地保护有机质,进一步证明有机粘土复合体对有机质保存的重大意义。
有机粘土复合体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是有机质形成、聚集和保存的重要方式。有机质与粘土矿物在自然界中常相互依存和共生,探讨二者间的关系,回归地质状态下有机质的基本特征,对研究有机质的生烃和保存,分析碳循环,以及认识古气候环境变化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因此,对它的研究应引起更充分的重视。
【学位授予单位】:同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P588.2
|
|
|
|
1 |
关景杰,闵恩泽,虞至庆,郑海水;“层柱”粘土分子筛稳定性的研究[J];催化学报;1987年02期 |
2 |
王行信;蒙脱石的成岩演变与石油的初次运移[J];沉积学报;1985年01期 |
3 |
陈永武,任磊夫;辽河盆地西部凹陷粘土矿物的成岩作用研究[J];沉积学报;1985年03期 |
4 |
任磊夫;试论粘土矿物转化过渡结构[J];沉积学报;1988年01期 |
5 |
邓宏文,钱凯;深湖相泥岩的成因类型和组合演化[J];沉积学报;1990年03期 |
6 |
周炎如
,童正火
,于大森;有机溶质在蒙脱石中“原位”吸附的研究[J];沉积学报;1992年01期 |
7 |
苗建宇,祝总祺,刘文荣,卢焕勇;泥质岩有机质的赋存状态及其对泥质岩封盖能力的影响[J];沉积学报;1999年03期 |
8 |
郭志刚,杨作升,曲艳慧,范德江;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地球化学比较研究[J];沉积学报;2000年02期 |
9 |
王慧中,盛蔚,舒小辛,刘青春,司志华,李云新;东营凹陷牛38井沙三中上段红灰韵律层中的环境信息[J];沉积学报;1996年01期 |
10 |
陈履安;腐殖酸在铝土矿形成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J];沉积学报;1996年02期 |
|
|
|
|
|
1 |
张建廷;从工艺矿物学角度探讨改善攀枝花钒钛铁精矿质量的途径[J];四川有色金属;1998年02期 |
2 |
房营光;丁凯;马彦晓;;强电场作用下极细颗粒黏土渗流特性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1期 |
3 |
鲁红侠,耿明;低分子有机酸对土壤氟吸附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
4 |
杨力,于淑芳,宋国菡,张民,丁光国;山东高产粮田腐殖质组成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0年01期 |
5 |
潘淑颖,刘传林,刘延贵;膨润土对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吸附性能的测定[J];山东农业科学;2005年05期 |
6 |
娄燕宏;诸葛玉平;顾继光;晁赢;;粘土矿物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2008年02期 |
7 |
胡正峰;张磊;邱勤;韩光;李兴琼;;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和支流富营养化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12期 |
8 |
于淑芳,徐长英,张军,吴文良;山东省主要土壤对不同形态氮素吸持能力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1998年05期 |
9 |
陈双喜;冯敏;方磐;;安徽淮北等地高岭石有序度研究[J];安徽地质;1992年01期 |
10 |
冯敏;方磐;张仕兰;陈双喜;罗健民;;蒙脱石的IR、DTA特征与分类[J];安徽地质;1993年02期 |
|
|
|
|
|
1 |
李原,李任伟,尚榆民,李宁波,卢家烂;洱海环境沉积学研究——表层沉积物营养盐与粒度分布[J];沉积学报;2000年03期 |
2 |
杨永兴;国际湿地科学研究进展和中国湿地科学研究优先领域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2年04期 |
3 |
袁东海,张孟群,高士祥,尹大强,王连生;几种粘土矿物和粘粒土壤吸附净化磷素的性能和机理[J];环境化学;2005年01期 |
4 |
吕宪国;湿地科学研究进展及研究方向[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年03期 |
5 |
孔庆波;白由路;杨俐苹;胡浩;魏义常;卢艳丽;章明清;;黄淮海平原农田土壤磷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年05期 |
6 |
戎郁萍,韩建国,王培,毛培胜;放牧强度对草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中国草地;2001年04期 |
|
|
|
|
|
1 |
林俊藩,张业中;Al_2O_3-交联蒙脱土的合成及其对甲苯丙烯烷基化的催化性能[J];催化学报;1990年06期 |
2 |
朱慧芳;河口切变锋引起的滩槽泥沙交换效应[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01期 |
3 |
傅家谟,汪本善,史继扬,贾蓉芬,盛国英;有机质演化与沉积矿床成因(Ⅰ)——油气成因与评价[J];沉积学报;1983年03期 |
4 |
陈芸菁;沉积岩中地开石—高岭石混层矿物的发现及成因探讨[J];沉积学报;1984年02期 |
5 |
黄第藩,李晋超,张大江;干酪根的类型及其分类参数的有效性、局限性和相关性[J];沉积学报;1984年03期 |
6 |
郭志刚,杨作升,曲艳慧,范德江;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地球化学比较研究[J];沉积学报;2000年02期 |
7 |
陈建芳,郑连福,陈荣华,郑玉龙,陈文斌,M.G.Wiesner,H.K.Wong;南海颗粒物质的通量、组成及其与沉积物积累率的关系初探[J];沉积学报;1998年03期 |
8 |
龚敏,唐运千;沉积物腐殖物质中氨基酸的分布特征[J];东海海洋;1985年04期 |
9 |
朱桂海,Jame M.Brooks;碳同位素质谱法探讨现代海洋有机沉积物来源[J];东海海洋;1986年02期 |
10 |
杨展雄,唐运千;浙江沿岸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测定[J];东海海洋;1986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