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线性隔振器的设计及实验研究
【摘要】:在大部分工程实际中,隔振广泛存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国民经济、人民生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传递路径中加入隔振装置,可以减小振源对于机械系统的影响,对保证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在总结前人对于隔振器设计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并实验验证了一种新型的非线性隔振器,该隔振器具有很好的通用性和良好的隔振效果。具体说来,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
1、分析了斜薄壁梁结构,在竖直方向力的作用下的屈曲特性,通过两只斜向布置的薄壁梁与竖直方向弹簧结构的并联,在平衡位置附近,随着承载力的变化,位移的变化更显著且承载力的变化很小。
2、分析了该装置在受谐波激励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即在工作区间具有较小的动刚度。通过与线性系统(竖直弹簧结构)的比较,发现该装置具有较低的共振频率,从而具有更大的隔振区间。同时该系统具有更小的位移传递率,可以有效隔离来自地基、底座等的振动,从而达到保护承载物的目的。
3、通过该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结合静力学实验结果,推导出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由于薄壁梁结构的屈曲特性,使得并联结构的特性发生了改变,其振动可以用Duffing方程描述。通过谐波平衡法得到了系统的近似解,用Runge-Kutta法求得了数值解,分析了该系统可能出现的分岔、系统稳定性以及出现的跳跃现象。
4、设计了该隔振器的验证样机,该样机具有可调节性,通过移动在滑槽中的支撑板,来调节水平方向上的距离,竖直方向的调节旋钮用来调节竖直方向的距离,可以扩大样机的承载能力,该样机具有通用性。
5、在振动台上测试了线性系统和该隔振器的加速度传递率,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基本吻合。通过实验结果可知,该隔振器可使系统的固有频率减小,从而扩大隔振区间。
|
|
|
|
1 |
王麒越,冯奇;非线性抗冲隔振系统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2年04期 |
2 |
路纯红;白鸿柏;;新型超低频非线性被动隔振系统的设计[J];振动与冲击;2011年01期 |
3 |
毛绘宇;;气力输送设备的非线性抗冲隔振系统研究[J];安装;2011年02期 |
4 |
路纯红;白鸿柏;杨建春;李志尊;;超低频非线性隔振系统的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0年04期 |
5 |
王光远;关新;陈祥;唐绍凡;梁鲁;郑钢铁;;双状态非线性隔振器参数设计与试验研究[J];宇航学报;2011年01期 |
6 |
曹利;冯奇;张乐乐;;双非线性隔振器的双层隔振系统模型的建立[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8年02期 |
7 |
龚宪生,谢志江,骆振黄,赵玫;非线性隔振器阻尼特性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01年03期 |
8 |
;通用工艺与设备[J];电子科技文摘;2001年04期 |
9 |
殷华林;汤炳新;;低频非线性隔振器的动力学分析[J];机械工程师;2008年02期 |
10 |
徐庆善;隔振技术的进展与动态[J];机械强度;1994年01期 |
11 |
杨平,钟毅芳,周济;多介质耦合型非线性隔振器参数优化设计研究[J];机械;2001年01期 |
12 |
杨平;确定性激励时多介质藕合型非线性隔振器近似求解[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
13 |
俞翔;朱石坚;刘树勇;;多自由度非线性隔振系统建模及其非共振响应[J];振动与冲击;2007年07期 |
14 |
杨平,钟毅芳,周济;确定性激励时多阻尼介质耦合型非线性隔振器传递率特性研究[J];机械强度;2002年02期 |
15 |
张强星,许滨;减振缓冲的钢丝绳隔振器[J];噪声与振动控制;1985年02期 |
16 |
夏芒;济南市积极推广普及隔振技术[J];噪声与振动控制;1981年02期 |
17 |
胡海岩,李岳锋,张阿舟;含非线性联接的组合结构动态子结构分析[J];航空学报;1989年11期 |
18 |
周强;钢丝绳隔振器的非线性特性及应用[J];噪声与振动控制;1994年04期 |
19 |
姚慧珠,孙庆鸿;机电产品动态分析与控制(五)——隔振技术[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1998年05期 |
20 |
刘绪龙;隔振技术在压力机上的应用[J];安装;2005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