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纳米ZnS/C负极材料制备及性能
【摘要】:开发出容量更高、寿命更长、污染更低、环境适应更强的锂电池电极材料,是摆在所有锂电池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多采用石墨等作为负极材料,存在着容量较低、低温性能较差等不足,我们希望制备出性能更为优异的锂电池负极材料。
本文通过水热沉淀和烧结碳包覆方法,以ZnCl_2、Na_2S以及柠檬酸为原料直接合成了ZnS/C复合材料,通过元素含量测定,确认得到了含碳量分别为4.6wt%, 9.3wt%和11.4wt%的三种样品。我们利用XRD和TEM对复合材料的结构与形貌进行了表征。TEM表明ZnS/C (9.3wt.%C)材料显示了较好的微观结构,粒径约为20-30纳米的球状ZnS颗粒均匀分布于提供导电性能的网状碳膜中,且材料结构为六方晶型纤维锌矿,成型良好。
我们通过恒流充放电、循环伏安等电化学测试发现,湿磨工艺包碳所制备的ZnS/C (9.3wt.%C)样品电化学性能最为优异。在400mA/g的电流密度下,首次充放电容量达到1021.1和481.6mAh/g,30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仍保持了63.2%达到304.4mAh/g。我们还将该材料的倍率性能和低温性能同商业化的CMS材料进行了比较,发现前者拥有比后者更为出色的循环性能和低温性能。在800 mA/g的电流密度下材料的放电容量仍达到了235.2 mAh/g。在低温测试中,ZnS/C材料在0℃和-20℃下的容量均为CMS在同样条件下的2~3倍,分别为268 mAh/g和207 mAh/g的容量,是其在20℃下容量的74.4%和57.5%。
我们还利用原位的XRD测试对ZnS/C的脱嵌锂机制进行了探究。通过充放电过程中物相特征峰的比对发现:在放电阶段,随着锂离子的逐渐嵌入,锌会不断置换出来,生成的锌会与Li继续反应生成锂锌合金。最终ZnS放电末期完全转化为Li_2S、金属锌以及最终产物Li_xZn。充电过程则相反,锂离子从Li_xZn合金中脱出形成了金属锌,并且Li_2S中也脱出锂,随着放电电压的增加,ZnS会部分重新生成。
此外,鉴于聚吡咯的良好导电性,我们尝试合成了ZnS/ppy材料并进行了测试,发现其具有进一步开发提升性能的空间。本文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ZnS/C是一种极具开发应用潜力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
|
|
|
1 |
庄全超,武山,刘文元,陆兆达;锂离子电池材料研究进展[J];电池;2003年02期 |
2 |
刘宇,解晶莹,杨军,王可,王保峰;锂离子电池中SnCu_x/CMS复合材料的制备[J];电化学;2003年01期 |
3 |
廖红英,程宝英,郝志强;锂离子电池电解液[J];新材料产业;2003年09期 |
4 |
路秋生;锂离子电池充电保护集成电路UCC3957[J];电子产品世界;2004年09期 |
5 |
;选择好电池 手机通信有保障[J];大众标准化;2004年12期 |
6 |
顾惠敏,翟玉春,王伟;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和发展[J];新材料产业;2004年10期 |
7 |
张冬冬;朱家海;;从USB端口充电的锂离子电池充电电路[J];电子元器件应用;2004年06期 |
8 |
文钟晟,谢晓华,王可,杨军,解晶莹;锂离子电池中高容量硅铝/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05年01期 |
9 |
施志聪,杨勇;聚阴离子型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5年04期 |
10 |
庄全超,刘文元,武山;锂离子电池有机电解液电导率的影响因素[J];电池工业;2005年05期 |
11 |
任宁,尹鸽平,左朋建,仝钰进,程新群,史鹏飞;锂离子电池硅-锰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J];无机化学学报;2005年11期 |
12 |
庞静;卢世刚;刘莎;;锂离子电池过充特性的研究[J];电化学;2005年04期 |
13 |
周韬;;做大锂离子电池产业[J];电动自行车;2005年11期 |
14 |
黄宣俊;;在电动自行车上应用锂离子电池是必然趋势[J];电动自行车;2005年11期 |
15 |
吕罡;刘心宇;敖敏;张汉城;郭亮;;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J];电工材料;2006年01期 |
16 |
韩周祥;魏剑英;蔺常辉;杨志宽;;导电锂盐LiBOB各组分含量的测定[J];电池;2006年02期 |
17 |
黎步银;谢京州;苏乐雨;韩颖姝;;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参数测试仪[J];仪表技术;2006年03期 |
18 |
李丽;吴锋;陈实;陈人杰;王芳;;锂离子蓄电池容量衰减的研究[J];现代化工;2006年S2期 |
19 |
刘伟;仇卫华;王赛;盛喜忧;;离子液体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J];电池;2007年01期 |
20 |
;新闻[J];电源技术;2007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