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
收藏 | 论文排版

GNSS兼容与互操作总体技术研究

刘卫  
【摘要】: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是当代信息领域发展最迅速、最受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和地区都在积极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我国自主卫星导航系统也已经进入组网阶段,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竞争格局正逐步形成,多个系统共存和组合应用使得系统间兼容与互操作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迫切需要我国在兼容与互操作理论和技术上有所突破,以支持自主系统建设和国际GNSS兼容与互操作的协调与合作。在国家相关部门支持的863目标导向类“多模GNSS兼容与互操作总体技术仿真研究”等项目研究内容的基础上,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相结合的途径,从机理上提出或改进了GNSS兼容与互操作技术,完善导航星座和信号体制相关理论并提出一系列新的设计结果。 本文深入研究了GNSS兼容评估技术及应用、兼容评估技术的改进及阈值确定、星座及信号互操作技术、导航信号体制设计研究等兼容与互操作的总体技术。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体现在五个方面: (1)从机理上完善包括兼容评估标准、模型、方法和准则在内的全面GNSS兼容评估理论;开发了GNSS兼容仿真实验系统,对GPS、Galileo和COMPASS系统间的兼容性进行计算机仿真和理论分析评估。结果表明,GPS L1 C/A码和L1C信号受到的干扰比Galileo E1OS和COMPASS B1C信号受到的干扰小;采用全面兼容评估理论可以避免干扰被低估的情况;引入的基于信号集总增益因数的理论分析方法,虽然在精度上有所欠缺,但是不需要对星地链路进行重复计算,运算速度较快。 (2)建立频谱分离系数和码跟踪灵敏度系数的理想和实际计算模型,进行GNSS信号频谱重叠分析与评估;针对实际计算模型运算量大、复杂度高等特点,提出计算频谱分离系数和码跟踪灵敏度系数的简化判据及方法;建立接收机的带限、采样和量化损耗分析模型,并进行GNSS信号的带限、采样和量化损耗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对兼容评估技术的改进不仅使兼容评估模型更符合实际,同时也可提高了评估的运算速度。 (3)针对目前尚无兼容评估阈值确定方法和标准的问题,在考虑接收机的捕获、载波跟踪、码跟踪和数据解调等信号处理环节的基础上,提出确定GNSS兼容评估阈值的方法,并仿真计算在特定接收机参数下GNSS L1频段民用信号的兼容评估阈值,结果表明GPS、Galileo和COMPASS三个系统在L1频段的所有民用信号都是兼容的。 (4)提出基于模糊递阶层次模型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互操作评估方法,并对GNSS L1频段信号的互操作性能进行评估;研究多星座组合的互操作性能,揭示星座及卫星数目增加的互操作性能极限规律;进行GNSS全球星座的互操作设计,提出Walker 27/3/1和Walker 27/3/0星座构型为未来新建GNSS系统星座的首选方案;研究GNSS L1频段互操作信号的兼容问题,提出新增互操作卫星和信号数目的理论极限,对于实际应用情况,新增75颗包含MBOC信号的互操作卫星能实现噪声贡献和性能提升较佳的折衷。 (5)进行信号调制波形的研究和设计,完善包括矩形调制、正弦调制以及多级编码符号调制在内的调制波形理论,研究新调制波形的互操作应用;分析扩频码的构造方法和性能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多项式序列的自互相关性能良好的新型扩频码;总结和分析信号复用技术,进行COMPASS导航信号复用的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所提出的MSK-BCS、GBOC以及MSK-MBOC等调制波形具有良好的码跟踪、抗干扰、抗多径和兼容与互操作性能;所提出的新型扩频码在性能上相当或优于Galileo E1OS信号的内存码;基于AltBOC和最大表决法的COMPASS信号复用在实现恒包络的同时能提高复用效率。 本论文研究的关键技术和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机理上完善和改进了GNSS兼容评估理论,提出了实际信号频谱分离的简化判据及方法,揭示了数字接收机的带限、采样和量化损耗规律;开发了GNSS兼容性仿真系统,进行GNSS系统间兼容性的仿真评估;提出确定GNSS兼容评估阈值的方法,并进行特定接收机参数下GNSS信号的兼容评估阈值确定。该仿真实验系统及兼容评估结果对我国自主系统顶层设计以及与其它GNSS系统兼容与互操作协调有参考意义。 (2)提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GNSS互操作评估方法,进行互操作全球星座体制设计、多星座及信号的互操作性能研究,提出优化的全球星座构型、揭示星座及卫星数目增加的互操作性能极限规律、提出新增互操作卫星和信号数目的理论极限以及实际应用情况的极限等新设计和新分析结果。 (3)完善包括矩形调制、正弦调制以及多级编码符号调制在内的信号调制波形理论,提出MSK-BCS、GBOC以及MSK-MBOC等具有良好的码跟踪、抗干扰、抗多径和兼容与互操作性能的新型调制波形,并进行新调制波形的互操作应用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多项式序列的自互相关性能良好的新型扩频码;提出COMPASS信号的优化复用方案。相关信号体制设计结果可应用于GNSS系统的顶层设计中。


知网文化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0条
1 苗履丰;GNSS导航定位系统(续)[J];测绘科学;1997年03期
2 P.J.G.Teunissen;一个新的GNSS模糊度估计类[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4年09期
3 易昌华;;定位技术的几个前沿问题[J];物探装备;2007年03期
4 冯炜;邵佳妮;徐昕诰;樊月波;;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的检验及维护[J];地理空间信息;2010年03期
5 巴晓辉;刘海洋;郑睿;陈杰;;一种有效的GNSS接收机载噪比估计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焦文海;丁群;李建文;卢晓春;冯来平;马加庆;陈罡;;GNSS开放服务的监测评估[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1年05期
7 李健;吕志平;赵冬青;李昌贵;;基于网格的大规模连续运行基准站网的构建[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9年01期
8 谢向进;荣幸;;GNNS技术在变形监测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8年23期
9 李健;吕志平;乔书波;;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的演化与发展趋势[J];测绘科学;2008年S1期
10 李健;吕志平;乔书波;;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的演化与发展趋势[J];测绘科学;2008年S3期
11 李清辉;支志英;文伟帆;;新疆油田连续运行参考站网络建设与应用[J];测绘通报;2010年09期
12 ;送走GPS的十年,迎来GNSS的十年[J];全球定位系统;2000年01期
13 曹冲;新千年,新世纪,新一代,新前景——谈GNSS[J];全球定位系统;2001年01期
14 朱云龙;杨东凯;柳重堪;张其善;;GNSS信号处理算法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无线电工程;2007年09期
15 曹云昌;陈永奇;李炳华;方宗义;;导航卫星信号湿延迟参数化模型和数值模式的比较[J];全球定位系统;2005年05期
16 武军郦;周建军;;构建GNSS连续运行站网 实现测绘基准现代化[J];测绘通报;2008年10期
17 高永甲;;浅谈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网[J];物探装备;2009年05期
18 丁翔宇;赵玉生;;GNSS现代化及研究的热点问题[J];物探装备;2010年01期
19 刘经南;赵莹;张小红;;GNSS无线电掩星电离层反演技术现状与展望[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年06期
20 刘丽丽;王可东;;卫星信号模拟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全球定位系统;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晓;高伟;李本玉;;GNSS卫星导航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思考[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2 ;A Data Assisted GNSS Code Tracking Loop[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3 张萌;寇艳红;;多通道GNSS信号直接射频采样系统设计和验证[A];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S07北斗/GNSS用户终端技术[C];2012年
4 李圣明;王萌;施浒立;庞峰;;GNSS双/多模导航接收机综述[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5 王垚;蔚保国;罗显志;王珏;;GNSS兼容性若干理论研究与仿真分析[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6 黄磊;莫钧;;GNSS信号兼容捕获算法[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7 ;Multi-GNSS System Time Offset Determination and Its Effect on Positioning Performance[A];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S08卫星导航模型与方法[C];2012年
8 朱雪松;严颂华;张训械;叶其欣;尹球;杜明斌;张洁;刘敏;;GNSS-R海洋遥感应用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2风云卫星定量应用与数值[C];2011年
9 李作虎;郝金明;李建文;赵齐乐;陈明剑;;GNSS空间信号误差用户最坏点位置算法研究[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10 ;Comparison of Short-term Stability Estimation Methods of GNSS On-board Clock[A];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S04原子钟技术与时频系统[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卫;GNSS兼容与互操作总体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2 贺成艳;GNSS空间信号质量评估方法研究及测距性能影响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2013年
3 张欣;GNSS实时矢量跟踪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李敏;多模GNSS融合精密定轨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5 韩帅;GNSS系统弱信号捕获方法研究与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叶萍;MEMS IMU/GNSS超紧组合导航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吴学睿;GNSS-R陆面遥感散射特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8 陈坡;GNSS/INS深组合导航理论与方法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9 朱庆林;基于单站地基GNSS的电波折射参数估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周艳玲;GNSS信号接收与波形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维嘉;基于GNSS的农用车辆自主运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2 冯远远;IRS/GNSS导航综合性能评估技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3 腾小霁;GNSS-R海洋反射接收机信号跟踪模块设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0年
4 段亚锋;数字多波束GNSS抗干扰处理机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梁立林;GNSS-R接收机中数字波束形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6 刘明明;支持区域导航的GNSS性能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7 张振周;GNSS软件无线电接收机开发平台研制[D];华东交通大学;2012年
8 严凯;GNSS脆弱性仿真评估平台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9 马小东;GNSS-R反射信号特征分析及仿真[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10 朱琳;GNSS系统时差单站和多站联合监测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渝;重庆建成国土资源GNSS网络信息系统[N];中国测绘报;2011年
2 通讯员 张峰;宝鸡市局加强GNSS参考站网建设[N];中国气象报;2010年
3 记者 裴蕾;测绘气象共建GNSS基准站[N];四川日报;2010年
4 记者 张敏霞 通讯员 王存林;陆态网沱沱河GNSS基准站建成并试运行[N];格尔木日报;2011年
5 记者 万勇治;青海海东地区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建成试运行[N];中国测绘报;2011年
6 通讯员 彭祥荣;“陆态网”民勤GNSS基准站投入试运行[N];中国气象报;2010年
7 驻站记者 李云飞 通讯员 田鹏程;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阿鲁科尔沁GNSS基准站投入试运行[N];赤峰日报;2010年
8 王岩;包头用GNSS管理市政布局[N];中国建设报;2010年
9 记者 谢必如 特约记者 白文起 通讯员 陶渝;重庆建成国土资源GNSS网络系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10 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青岛分所 曹冲;车载卫星导航离我们很近[N];计算机世界;2003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订购热线  帮助中心
  • 400-819-9993
  • 010-62982499
  • 010-62783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