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涡模拟滤波网格分析及网格自适应控制研究与应用
【摘要】:随着对湍流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工程界对于自然环境和工程流动的分析预报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大涡模拟方法是现阶段计算机水平下,对复杂流动进行较精确预测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滤波网格尺度是大涡模拟方程中的关键参数,大涡模拟数值计算中滤波网格尺度多通过计算网格尺寸的某种函数式获得,这便使得大涡模拟计算结果从根本上受到计算网格尺寸和空间疏密分布的直接影响。而基于湍流能谱分布,适宜的滤波网格尺度应位于湍流惯性副区内。计算网格的不合理控制或划分将会导致滤波网格尺度的计算值和适宜值不相匹配,进而影响着大涡模拟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因此,本文将主要研究焦点定位于开展大涡模拟中适宜滤波网格尺度的深入理论研究,尝试解决基于湍流物理意义上的适宜滤波网格尺度确定的基础问题;并致力于从物理意义层面上来建立合理、可行的针对大涡模拟方法的计算网格控制机制。
本文深入开展了大涡模拟适宜滤波网格尺度的理论研究,首次提出了湍流流动结构中的“能量比系数”概念,依据湍流理论和大涡模拟方法思想,从惯性副区的能谱分布规律出发,合理导出了适宜滤波网格尺度的计算表达式;基于大涡模拟控制方程,并结合Karman-Howarth方程推导思路,从另一角度建立了适宜滤波网格尺度的又一等量计算表达式;确定了反映适宜滤波网格尺度的湍流参数(包含湍动能、湍流耗散率和“能量比系数”)。基于湍流不同分区特征,给出了适宜滤波网格尺度计算式中“能量比系数”的合理取值范围;借助小波分析多尺度方法,并结合不同流动实验的数据采集和信号分析,进一步得出了“能量比系数”的综合推荐方程。
为实现本文所提的大涡模拟适宜滤波网格尺度计算,开展了相应的支撑性研究工作。为给大涡模拟适宜滤波网格计算中分析信号样本数的设定提供理论依据,结合小波分析和统计检测理论,提出了一种相对合理的确定湍流采样数据量尺度的方法;为给大涡模拟适宜滤波网格计算中提供优选的小波基函数,基于湍流时频特性和信息熵理论,建立了以品质因数和特征谱熵值为评价指标的小波基选取流程;为给大涡模拟适宜滤波网格计算中提供可靠的湍流采样信号数据,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小波阈值消噪方法,以尽可能地消除湍流数据采集中的干扰噪声污染。为有效辨识区分湍流不同流动尺度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和双谱分析的辨识相干结构的方法,建立了基于小波分析辨识湍流含能尺度的能量最大准则。
本文基于“滤波网格尺度计算值(计算网格尺寸的函数)与适宜滤波网格尺度相匹配”的思路,提出了具备一定物理意义的大涡模拟网格自适应控制新方法。该方法能通过自适应优化调整网格划分和疏密分布,建立与适宜滤波网格尺度相匹配的计算网格分布。首次定义了新的针对大涡模拟计算网格的自适应调整指标—“网格比系数”,并给出了自适应网格控制中近壁面计算网格处理的合理方法。通过网格自适应指标的不断调整,使得计算网格分布和适宜滤波网格尺度相适应,并可以在雷诺时均计算网格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出适于大涡模拟的计算网格。本文成功应用新方法实现了雷诺数Re=5147后台阶流动、雷诺数Re=37500后台阶流动和雷诺数Re=5730经典槽道流动的大涡模拟网格自适应控制,进行了三个流动应用实例的自适应网格大涡模拟结果、精细网格(其网格数约为自适应网格数的3倍)大涡模拟结果、直接数值模拟数据或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适应网格的大涡模拟数据与实验数据和直接数值模拟数据符合良好;自适应网格可以在网格总数相对少的情况可以通过自适应控制网格分布取得与精细计算网格几乎相近的流动数据。通过自适应控制可改进大涡模拟计算网格尺寸和网格分布的质量,并能有效降低数值计算代价。结论有效验证了本文所提的适宜滤波网格尺度和新方法的合理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特点。
本文首次应用新方法更深入地开展了等宽离心风机叶轮流道大涡模拟计算网格的网格指标分布以及自适应调整、大涡模拟和实验数据对比分析等工作。开展了可视化低速等宽离心风机叶轮性能测试和内部流道PIV测量的实验研究,有效获取了三种不同风机叶片的内部流速分布和性能数据。本文实现了三种不同风机叶片的离心叶轮流道的大涡模拟网格自适应控制调整,所得适于离心叶轮流道的计算网格分布与旋转流道流动特征有着较好的适应性,能合理反映流动结构的分布和计算网格尺度要求。以相对流速分布和叶轮进出口总压升为主要指标,进行了大涡模拟数值和实验数据的研究对比。结果显示,自适应网格的大涡模拟数据与PIV实验数据、性能数据均取得了较好的符合,这也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提的适宜滤波网格尺度和新方法是合理、可行的以及能同样应用于复杂旋转流动分析的良好发展前景。
|
|
|
|
1 |
王兵,张会强,王希麟,郭印诚,林文漪;不同亚格子模式在后台阶湍流流动大涡模拟中的应用[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3年01期 |
2 |
杨武兵,张会强,王希麟,郭印诚,林文漪;空间发展平板混和层流动的大涡模拟-3D与2D模拟的比较[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6期 |
3 |
刘有军;平面突扩流动非稳定性的大涡模拟[J];计算力学学报;1998年02期 |
4 |
王雪梅;大涡模拟模式研究对流层湍流[J];热带气象学报;2001年03期 |
5 |
樊洪明,何钟怡,王小华;弯曲管段内流动的大涡模拟[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1年01期 |
6 |
武生智;赵玉军;;沙粒在沙波纹表面上运动的大涡模拟[J];甘肃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
7 |
苏铭德;直方管内充分发展湍流的大涡模拟第一部分[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5年01期 |
8 |
魏英杰,何钟怡;槽道中方形障碍物绕流的大涡模拟[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03年04期 |
9 |
额日其太,邹正平,王强;湍流边界层拟序结构的大涡模拟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4期 |
10 |
曾卓知;王有远;刘文光;;后台阶流动的大涡模拟[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11 |
肖隐利;宋文艳;杨顺华;;大涡模拟在超音速燃烧领域的应用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8年03期 |
12 |
童兵,祝兵,周本宽;方柱绕流的数值模拟[J];力学季刊;2002年01期 |
13 |
金晗辉,罗坤,郑友取,樊建人,岑可法;大涡模拟二维平面尾迹湍流拟序结构[J];自然科学进展;2002年12期 |
14 |
蒋平,郭印诚,张会强,王希麟,林文漪;矩形射流中的流向涡分布特性及作用[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8期 |
15 |
李斌;吴颂平;;基于非Favre过滤的大涡模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
16 |
应展烽;陈志华;徐晓磊;董刚;范宝春;;可压缩混合层流动的三维大涡模拟[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17 |
苏铭德,R.Friedrich;沿纵向弯曲壁面湍流边界层的大涡模拟[J];力学学报;1984年04期 |
18 |
杨建明,吴玉林,曹树良;流体机械中高雷诺数流动的大涡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8年02期 |
19 |
蔡树群,王文质;大涡模拟及其在海洋湍流数值模拟中的应用[J];海洋通报;1999年05期 |
20 |
吴海燕;王昱;孙明波;汪洪波;周进;;颗粒两相流自由剪切层大涡模拟[J];航空计算技术;2008年03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