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前缘射流的缝翼噪声控制研究
【摘要】:缝翼噪声为大型飞机机体噪声的主要成分,为了降低缝翼噪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前缘射流的缝翼噪声控制技术,利用数值方法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分析了其噪声控制机理。采用FREQUENZ两段翼型,利用DDES混合方法分别进行了缝翼噪声的二维、三维数值模拟,获取声源分布,采用FW-H积分获得远场噪声特性。基准构型的二维模拟捕捉到了缝翼空腔流动的主要的动力学行为。考虑三维流动后,在剪切层发展的模拟上较二维结果改善显著,消除了忽略展向效应引起的二次分离流动,剪切层更加稳定。
三维模拟表明,在靠近缝翼cusp的吸力面上射流对气动力特性基本没有影响,同时有效地降低了缝翼的窄带和宽频噪声。主要的降噪机理为:(1)射流抬起了自由剪切层,自由剪切层的时均再附着点往缝翼尾缘移动,缓和了自由剪切层与缝翼尾缘的撞击作用;(2)射流构型较基准构型在更长的空间距离上保持了自由剪切层的连续状态;(3)射流后涡系回流现象加剧,通过gap区域逃逸的涡系总数减小。
在靠近缝翼cusp的压力面上射流对气动力特性基本没有影响,同时,射流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四个窄带噪声的幅值,引入了两个新的窄带噪声;射流构型的自由剪切层脱离cusp后立即转变为离散涡的形态,且这些涡系发展到缝翼尾缘后,强度和尺寸较基准构型下降显著;射流与高速逃逸流之间夹杂着一低速回流区,该处的不稳定流为主要的噪声源。
|
|
|
|
1 |
刘君,高树椿;超声速自由剪切层流动的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5年02期 |
2 |
吴立新,是勋刚;自由剪切层中的三维不稳定性[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2年01期 |
3 |
吴海燕;王昱;孙明波;汪洪波;周进;;颗粒两相流自由剪切层大涡模拟[J];航空计算技术;2008年03期 |
4 |
林建忠,沈利平,魏中磊;平面自由剪切层三维离散涡丝的数值模拟[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5年02期 |
5 |
林建忠,魏中磊;自由剪切层中离散涡的运动学特性[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1993年01期 |
6 |
张洪泉,舒玮;自由剪切层速度比对大尺度相干结构的影响[J];航空学报;1990年05期 |
7 |
张强;流动诱导空腔振荡频率方程的改进[J];振动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
8 |
是勋刚;周恒;;湍流转捩的研究[J];中国科学基金;1989年03期 |
9 |
肖凯涛;刘吉平;朵英贤;袁湘江;;高精度数值方法在DNS中的应用[J];航空动力学报;2006年01期 |
10 |
刘沛清;冬俊瑞;;自由面流的速度分布理论分析[J];水利水运工程学报;1993年03期 |
11 |
罗柏华,胡章伟,戴昌晖;空腔流激振荡的简化模型分析及振荡频率预估[J];空气动力学学报;1999年01期 |
12 |
罗柏华,胡章伟,戴昌晖;声激励抑制空腔流激振荡的实验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
13 |
潘余;王振国;;激波对凹腔火焰稳定器流场影响[J];推进技术;2008年04期 |
14 |
罗柏华;二维高亚声速空腔流激振荡的数值模拟研究[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2年01期 |
15 |
何飞;王明;;空腔噪声及扰流板控制措施研究[J];航空工程进展;2011年03期 |
16 |
罗柏华,胡章伟;流动诱导空腔振荡及其声激励抑制的实验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
17 |
罗柏华,胡章伟,戴昌晖;空腔流激振荡的实验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1998年07期 |
18 |
陆昌根,顾平道,李志忠;自由剪切层中大尺度相干结构三维亚谐扰动波的研究[J];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
19 |
田春,张强,李青;流动诱导空腔振荡预测方法的改进[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
20 |
赵海军;邓兆祥;潘甫生;;共振式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发生机理研究[J];内燃机工程;2010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