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传感—结构一体的SMA人工骨骼肌生物灵感设计研究
【摘要】:骨骼肌是自然界最完美高效的生物驱动器。数百万年的生物进化使骨骼肌不仅具有柔性、大功率密度等特性,还具有集成驱动-传感-储能等多功能特性。骨骼肌作为自然界动物运动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动物呈现出令人惊叹的运动特性。多年来,研究学者一致认为,如果人类可以实现生物骨骼肌仿生,就有可能实现复杂的生物多样性运动。因此骨骼肌仿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竞相研究的热点。然而骨骼肌仿生面临着仿生设计准则以及技术实现两大挑战。仿生设计旨在基于生物灵感解决工程问题。由于生物体大多具有独特且复杂的结构功能等特性,仿生设计并非是对生物体的盲目模拟,而是在工程问题分析、生物功能辨识以及技术实现等多方面的优化权衡。
本学位论文以实现具有柔性、大功率密度、以及集成驱动-传感功能的人工骨骼肌为目标。由于生物骨骼肌的复杂多变性,实现骨骼肌仿生首先需要解决仿生设计准则问题,即如何指导仿生设计;其次是仿生材料的选择及处理,即如何实现仿生设计。本文系统地提出了生物灵感设计体系架构,指导人工骨骼肌的仿生设计,进一步以形状记忆合金(SMA)为主要驱动元素,实现了满足骨骼肌生物力学特性仿生的SMA人工骨骼肌设计。此外,通过深入研究SMA自传感特性及非线性迟滞特性等关键技术问题,实现了驱动-传感-结构集成设计以及消除SMA迟滞对SMA-AM驱动精度的影响,最后将SMA-AM初步应用于踝足康复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归纳如下:
一、人工骨骼肌生物灵感设计体系架构。系统地建立了生物灵感设计体系架构及设计准则,指出仿生设计主要包含生物系统辨识和工程系统实现两部分,并共同影响仿生设计程度。此外,依据设计体系架构,对骨骼肌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辨识,简化了骨骼肌结构和功能特性,并建立了骨骼肌生物力学模型,作为骨骼肌仿生设计的指导准则,为下一步人工骨骼肌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驱动-传感-结构集成的新型SMA人工骨骼肌的研制。基于上一步建立的设计体系架构以及骨骼肌生物力学模型,利用回转并联式SMA丝实现对骨骼肌力-速度、主动力-长度的力学特性模拟,利用由PET网并联硅橡胶管组成的CMPC实现对骨骼肌被动力-长度特性的模拟。类骨骼肌实验表明,SMA-AM初步实现了对骨骼肌生物力学特性、驱动功能及储能功能的模拟。为进一步实现SMA-AM驱动-传感-结构集成设计,在深入分析了SMA电阻率变化特性的基础上,推导建立了关于SMA的自传感模型。精确的跟踪控制证明了SMA的自传感功能,从而为后续实现基于SMA-AM集成驱动与传感的主动式踝足康复系统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SMA人工骨骼肌迟滞建模及补偿控制。SMA固有的非线性饱和迟滞特性严重影响了SMA-AM的驱动控制速度和精度,甚至会造成控制的不稳定性。为消除SMA迟滞影响,首先对SMA在不同负载以及驱动频率下的迟滞变化特性做了深入分析,并依此建立了基于Sigmoid函数的迟滞(SBH)模型。实验结果表明SBH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SMA迟滞曲线。进一步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逆SBH模型的前馈控制系统,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利用SBH模型可以有效地补偿SMA迟滞曲线,从而为下一步SMA-AM的精确快速跟踪控制应用奠定了基础。
四、SMA人工骨骼肌在踝足康复系统中的应用探索。为验证SMA-AM的驱动与自传感特性,设计了基于SMA-AM驱动的主动式踝足康复系统,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紧凑,大功率密度,大输出力等特性,有效地实现了人体踝关节的背屈/趾屈。为深入分析该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从SMA热驱动特性入手,结合SMA电路特性、传热特性、迟滞特性、自传感特性以及机械振动特性,建立了完整反映SMA-AM驱动系统在多场耦合特性下的综合动力学模型,进一步基于上述综合建模设计了滑模控制器,并利用Lyapunov函数证明了SMA闭环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最后通过实验证明了综合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以及所设计的控制器的有效性。实现了踝足外骨骼自传感条件下角度的精确和快速跟踪,响应频率达到1Hz,RMS减小了82%,初步满足了踝足康复应用要求。
|
|
|
|
1 |
符崖,黄岳山,岑人经,支晓兴;介入治疗镍钛SMA支架研究进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5年03期 |
2 |
张学平;王莉;龙飞;李怀臣;;黄芪多糖抑制气道平滑肌细胞α-SMA的表达[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2期 |
3 |
张健;王炳元;鞠晓华;傅宝玉;;抗纤复方Ⅰ号对酒精性肝病大鼠α-SMA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
4 |
崔亚洲,孙靖中,马榕,张维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间质成纤维细胞α-SMA、Ki-67的表达[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2期 |
5 |
李羚;杨莉;唐珩;金蕊;;川芎嗪对哮喘不同时段肺组织α-SMA干预机制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年11期 |
6 |
刘小章;;注射新型雄性抗生育剂“SMA”后大鼠输精管的组织学变化及其可逆性[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1990年04期 |
7 |
闵亚丽;蓝天座;;单侧输尿管结扎致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中CTGF、α-SMA的动态观察[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
8 |
刘孝桥;涂睿;;HMGB1及α-SMA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现代医学;2014年08期 |
9 |
耿智敏,向国安,韩庆,刘效恭,苏宝山,刘青光,潘承恩;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在胆道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J];肝胆外科杂志;2000年04期 |
10 |
王涛,袁继炎,周鸿敏;TGF-β_1及α-SMA在积水肾盂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2年06期 |
11 |
王莉;刘毅;王芬;李怀臣;;地龙对哮喘模型小鼠肺组织α-SMA及纤维蛋白的抑制作用[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9年10期 |
12 |
孙杰;吴斌;梁标;王晓欢;;姜黄素对哮喘小鼠α-SMA的表达及气道重构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
13 |
朱勇;龙海涛;周全;李康华;;四甲基吡嗪对硬膜外疤痕粘连形成及疤痕中bFGF和α-SMA表达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年07期 |
14 |
张弛;李超;田舍;孙跃明;;α-SMA和PCNA在不同缝合方法修复胆管中的表达[J];江苏医药;2012年11期 |
15 |
罗波;官阳;袁静萍;杨木兰;徐惠;石玉香;;罗格列酮对癌性条件下肝星状细胞表达PDGF-B、α-SMA的影响[J];肿瘤防治研究;2011年02期 |
16 |
吕元庆;陈飞虎;沈际佳;吴繁荣;袁丽萍;钟明媚;;鬼针草总黄酮对小鼠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α-SMA、TGFβ_1及胶原代谢的影响[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
17 |
;[J];;年期 |
18 |
;[J];;年期 |
19 |
;[J];;年期 |
20 |
;[J];;年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