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纳米管电离式气体传感器的基础研究
【摘要】:
碳纳米管具有优良的气体吸附性能及电学性能,在气体传感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国内外对碳纳米管气体传感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晶体管型、电导型以及电容型,这些传感器主要是利用碳纳米管吸附气体后电学性能的变化来检测气体的,但是其应用受到诸如低吸附性气体检测困难、化学吸附具有不可逆性、受检测环境影响等因素的限制。而电离式气体传感器不受上述因素限制,尤其是利用碳纳米管尖端纳米尺度的曲率半径,在较低的电压下使气体发生电离,可以得到高性能电离式气体传感器。但目前对碳纳米管电离式气体传感器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有些基础问题尚需研究。
本文首先从碳纳米管的制备开始,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氦气保护气压、生长促进剂FeS及不同生长位置等因素对电弧放电方法得到的碳纳米管的影响,确定了SWNTs制备的最佳工艺;然后采用水汽氧化法对制备的单壁碳纳米管进行提纯,并用旋涂法制备碳纳米管薄膜,对其导电性能进行研究;利用单壁碳纳米管薄膜为电极,研究了多种气体的气体放电性能,并同阵列式多壁碳纳米管薄膜的气体放电性能进行比较;最后研究制备35μm电极间距的电离式单壁碳纳米管气体传感器的原理性器件,测试其基本性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经过对不同工艺制备的碳纳米管样品进行分析和表征,发现氦气保护气压、生长促进剂FeS和采样位置对电弧放电法制备碳纳米管的纯度和直径有影响。同一大气压下,网状产物中SWNTs含量最高。较高的氦气气压有利于SWNTs的生长,其原因是由于高气压时冷却速率高,有利于碳纳米管生长。FeS高温分解后的气态硫使催化剂颗粒表面的液相区在一个更大的温度范围和空间内存在,有利于碳纳米管的生长,硫作为交联剂也可以提高SWNTs产率;硫能使大尺寸的形核基稳定存在从而生长出直径较大的SWNTs。根据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确定了最佳工艺。
使用水蒸汽在高温800℃下对原始样品处理12小时后酸洗,可以获得纯度达93%的SWNTs,表明水蒸汽氧化处理能选择性地去除原始样品中的杂质,且对单壁碳纳米管的破坏较小。利用旋涂法在电极上制备出无序碳纳米管薄膜;薄膜导电性较好,适合作为气体电离传感器的放电电极;还发现其电流-电压关系为非线性,在同一测量电压下,薄膜的电流与膜厚成直线关系。
对旋涂法得到的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的气体放电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电极间距为150μm时,待测气体能够在较低的电压下(100~307V)电离,不同的气体电离阀值电压各不相同,据此可以对气体进行检测。其机理是部分碳纳米管尖端伸出薄膜表面和负极构成了一种典型的point-to-plane电晕放电电极结构,单壁碳纳米管纳米尺度的曲率半径导致在较低的外加电压下就会在其尖端附近形成高强度非均匀电场,使气体发生电晕放电。气体压力对气体电离的阈值电压影响不大,放电电流与单位体积气体分子摩尔数的对数成正比。气体的电离阈值电压随电极间距的减小而降低。碳纳米管的直径越小,阈值电压越小。与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得到的直立式多壁碳纳米管相比较,旋涂法单壁碳纳米管薄膜电极的气体电离阈值电压要低30V左右,等离子处理对改善直立式多壁碳纳米管的气体放电性能有帮助。
利用硅的微加工技术以及碳纳米管涂布技术制备了电极间距35μm的电离式碳纳米管气体传感器。对器件的在不同气氛中的电离阈值电压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对于该器件,Ar,N2,CO,H2分别在12.5V, 17.5V, 32.5V和15V左右发生电离。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TP212
|
|
|
|
1 |
刘光辉,亢春梅;MEMS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传感器技术;2001年01期 |
2 |
庄庆德,王善慈,陈书旺;日本微电子机械系统研究现状[J];传感器技术;2001年11期 |
3 |
亢春梅,曹金名,刘光辉;国外MEMS技术的现状及其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J];传感器技术;2002年06期 |
4 |
姜靖雯,彭峰;碳纳米管应用研究现状与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3期 |
5 |
胡平安,王贤保,刘云圻,朱道本;碳纳米管的最新制备技术及生长机理[J];化学通报;2002年12期 |
6 |
李伟,成荣明,徐学诚,陈奕卫,孙明礼,何为凡;红外光谱研究Fenton试剂对多壁碳纳米管表面的影响[J];化学物理学报;2005年03期 |
7 |
王敏炜,彭年才,李凤仪;硝酸氧化法对碳纳米管进行纯化及开管研究[J];江西科学;2002年04期 |
8 |
李雪松,朱宏伟,慈立杰,徐才录,毛宗强,魏秉庆,梁吉,吴德海;结构与表面特性对碳纳米管储氢性能的影响[J];科学通报;2001年09期 |
9 |
张曙光,王风云,雷武,夏明珠,吴洪波,陆鹏,张国栋;碳氢化合物气相催化热分解制备纳米碳管的研究[J];炭素;2003年01期 |
10 |
唐文华,邹洪涛,张艾飞,刘吉平;碳纳米管纯化技术评价与研究进展[J];炭素;2005年03期 |
|
|
|
|
|
1 |
李瑞琪;程乃伟;郭燕;;基于蚁群神经网络火灾信息处理技术研究[J];安防科技;2011年07期 |
2 |
王志锋;史秀梅;余宗宝;李国斌;;碳纳米管涂层红外发射率的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1期 |
3 |
陈献忠,姚汉民,陈旭南,李展,石建平;纳米印刷光刻技术[J];微纳电子技术;2002年12期 |
4 |
杨友文,王建华;MEMS技术现状及应用[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03期 |
5 |
任宏亮,何金田,梁二军,田臻锋;纳米气敏传感器研究进展[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06期 |
6 |
李艳亮,程斌,沈曾民;酸处理对多壁纳米碳管形态的影响[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7 |
刘华平,程国安,彭宜斌,郑瑞廷,赵勇;碳纳米管负载Ni催化剂制备碳纳米管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8 |
杜华;微型机械技术及应用展望[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9 |
马戎,周王民,陈明;基于传感器阵列与神经网络的气体检测系统[J];传感技术学报;2004年03期 |
10 |
陈特超;禹庆荣;龚杰洪;张冬艳;伍波;李键志;;用于MEMS器件制造的深反应离子刻蚀设备[J];传感技术学报;2006年05期 |
|
|
|
|
|
1 |
王璐;黄晓东;陈红飞;;基于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J];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2 |
叶飞;纳米材料的发展与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
3 |
高迎春;吴根华;陈金龙;开小明;童克军;;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电极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作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
4 |
王骞;;TiO_2光催化纳米材料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
5 |
蔡新霞,李华清,饶能高,王利,崔大付;电化学生物传感器[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Z1期 |
6 |
全宝富;何月华;王彪;梁喜双;钟铁钢;;固体电解质CO_2传感器的研究与进展[J];微纳电子技术;2007年Z1期 |
7 |
张雁;康天放;郝玉翠;尹红霞;;基于铂/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甲醛传感器[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
8 |
杜晓燕,陈文华,常东;电化学DNA传感器及其在环境和医学检验中的应用[J];传感技术学报;2002年04期 |
9 |
王林,张覃轶,祝柏林,王爱华,谢长生;激光烧结纳米ZnO气敏传感器制备及其气敏特性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3年04期 |
10 |
季振国,孙兰侠,何振杰,范镓,王玮,方向生,陈裕泉;可鉴别室内有害气体的铟锡氧化物薄膜气敏特性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4年02期 |
|
|
|
|
|
1 |
曹茂盛,刘海涛,李辰砂,陈玉金,马文有;碳纳米管表面处理技术的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2002年04期 |
2 |
刘晓为;应用CAD技术加速我国MEMS技术的发展[J];传感器技术;1999年05期 |
3 |
唐宗岳,秦树基,吴忠洁;电子鼻[J];传感器技术;1998年04期 |
4 |
高国伟;MEMS—压力传感器的革命性新技术[J];传感器世界;1997年03期 |
5 |
卢崇考,周明军,张彤;化学传感器的新动向[J];传感器世界;1998年06期 |
6 |
曾祥云,李家俊,师春生;碳纤维在电磁功能复合材料中的应用[J];材料导报;1998年01期 |
7 |
杨占红,李新海,陈志国,王红强,李晶,方慧会;碳纳米管的纯化[J];材料导报;1999年03期 |
8 |
李峰,成会明,魏永良,苏革,刘畅,沈祖洪;单壁纳米碳管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1999年05期 |
9 |
王淼,李振华,鲁阳,齐仲甫,李文铸;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的新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0年01期 |
10 |
李弘波,李寿权,陈立新,陈长聘;碳纳米管储氢的研究与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2002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