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微型飞行器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
【摘要】:
微型飞行器(Micro Aerial Vehicle—MAV)和微型飞行机器人(Micro Aerial Robot—MAR)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较低的制造成本、隐蔽性好、机动灵活等特点,因此无论是在军事领域还是在民用领域,都有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从仿生的角度来研究微型飞行器的飞行机理与样机制作;通过查阅文献中对自然界中昆虫翅膀运动的观察与测量,获取了昆虫翅膀的运动方程;采用UG建模技术,建立昆虫的几何模型;采用网格划分方法,获取昆虫在流场运动时的三维网格;运用CFD方法模拟翅膀运动时周围的流场,获取昆虫运动时的升阻力特性,进而来研究昆虫的飞行机理;在此基础上,通过现有可用的材料加工制作仿生微型飞行器。具体来讲,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
在低雷诺数下对昆虫在悬飞过程中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昆虫的几何模型,通过模拟昆虫在悬飞过程中翅膀的运动,求解非稳态流场下的N-S方程,获得了昆虫在悬飞过程中周围的压力场、速度场以及翅膀在运动过程中分布在翅膀表面及翅膀周围的非稳态涡和相应的轴向流;并且获得了翅膀在不同时刻的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
通过对昆虫飞行机理的研究,建立了昆虫扑翼飞行时的数学模型;模型包括翅膀运动学方程、空气动力学模型、姿态运动学方程以及质心的动力学方程等,是从仿生的角度去建立模型,即采用数学工具来描述昆虫飞行时的运动特征,如采用高速摄像机来获取昆虫飞行时翅膀的运动参数,采用曲线拟合的方法建立翅膀的运动学方程;运用CFD方法来模拟昆虫在飞行时周围的空气流场及昆虫的升阻力系数;通过经典力学建立昆虫的姿态运动学方程和质心动力学方程,并采用模糊控制策略对昆虫姿态和数学模型进行了仿真研究。
自主飞行是仿生微型飞行器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它主要是通过把接收到的地面指令转换为飞行任务,通过自身对环境的感知,规划出一条可行的飞行路径,然后跟随规划出的路径飞行,来完成预定的任务。本文通过对自然界中昆虫飞行时其自身控制特性的研究,概念性地提出了分层控制机理,把仿生微飞行器的复杂控制问题转换为简单的层与层之间的控制问题,通过不同层控制单元的信息交互,实现复杂的控制任务;文中提出了在未知环境中航迹规划算法,初步研究了仿生微型飞行器的自主飞行。仿生微型飞行器飞行时不仅存在静态障碍物,同时也存在动态障碍物,并且飞行的全局环境是未知的,这些条件增大了航迹规划的难度,算法中运动物体只要根据局部探测到的信息,在当前点和目标点之间进行迭代运算,可以保证每步运动的最优性,仿真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快速性和高效性。
根据自然界中昆虫飞行的特点和和结构特征,我们简化了昆虫模型,采用UG建模技术和微机械加工方法,对扑动机构、翅膀以及胸腔和尾翼进行设计,制造了完整的扑翼飞行样机,然后对其性能进行测试,并对仿生微型飞行器的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在此基础上,对获取的仿生微型飞行器样机进行了结构优化,并且获得了运动合理,结构轻巧的仿生微飞行器的样机。
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仿生微型飞行器在扑翼不断拍打过程中周围的流场,我们设计了小型的风洞模型,进行了相应的PIV试验,研究了扑翼拍打过程中周围流场的变化,并与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了仿生微型飞行器在不同频率、不同攻角、不同振幅、不同飞行速度、不同的翅膀初始位置下的非稳态流场;计算了仿生微飞行器在不同运动模态下的升阻力系数;分析了影响仿生微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的特性的不同因素;为研究仿生微飞行器的飞行机理和样机建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
|
|
|
1 |
毕文仲,王广龙,王晓浩,叶雄英,周兆英,包桂秋;微型飞行器机载摄像与无线传输系统的研究[J];电视技术;2002年06期 |
2 |
陈智敏,翁梓华;美国高校的微型飞行器比赛[J];机电技术;2003年S1期 |
3 |
包桂秋,熊沈蜀,周兆英,叶雄英,王晓浩;基于视频图像的微型飞行器飞行高度提取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11期 |
4 |
李占科,宋笔锋,宋海龙;微型飞行器的研究现状及其关键技术[J];飞行力学;2003年04期 |
5 |
崔尔杰;生物运动仿生力学与智能微型飞行器[J];力学与实践;2004年02期 |
6 |
杨蓉蓉;机械果蝇飞行器[J];世界博览;2004年02期 |
7 |
曹云峰,王柳文,陶勇,沈春林;微型飞行器控制与导航系统研究[J];航空电子技术;2002年01期 |
8 |
安心;;研制超微型飞行器成世界新趋势[J];决策与信息;2010年08期 |
9 |
宋宇宁
,王晓浩,周兆英;微型飞行器的翼型拟合与模具加工[J];电加工与模具;2002年05期 |
10 |
陈皓生,陈大融,徐军,李疆;微型飞行器测控系统总线方式的选择和应用[J];电子技术应用;2001年08期 |
11 |
梁秋憧,程维明,蒋蓁,罗均,龚振邦;微型飞行器的研究与发展[J];机床与液压;2003年03期 |
12 |
罗东明,周军,昂海松;微型飞行器螺旋桨的气动优化设计[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
13 |
王立文;空中“小精灵”──微型飞行器挑战传统设计思维和战争模式[J];国际航空;2000年12期 |
14 |
罗均,蒋蓁,程维明,龚振邦,邓寅喆,梁秋憧;国际上微型飞行器研究的进展及其关键技术[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
15 |
张为华,曾庆华;微型飞行器飞行控制问题研究进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
16 |
陆宇平;何真;吕毅;;变体飞行器技术[J];航空制造技术;2008年22期 |
17 |
晓清;美国微型飞行器计划进入飞行试验阶段[J];国际航空;1999年09期 |
18 |
文彬;似鸟非鸟──研制中的微型飞行器[J];大自然探索;2000年04期 |
19 |
曾庆华,何烈堂,张育林;一个通用的微型飞行器气动工程估算环境的开发[J];航空计算技术;2002年02期 |
20 |
曹云峰,韩煜,游学;微型飞行器飞行监测系统设计[J];航空电子技术;2003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