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水滑石衍生混合氧化物同时催化去除碳颗粒物和氮氧化物的研究
【摘要】:
柴油机以其低油耗、高功率、耐久性好的优势,在汽车、轮船以及各种动力装置上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但其尾气排放中的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世界各国都制定了日益严格的柴油机排放法规,柴油机排气污染控制是防止大气污染必须解决的重要环境问题,成为能源与环境领域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
柴油机排气控制主要针对碳颗粒物(PM)和氮氧化物(NOx)进行,由于PM和NOx的机内净化存在trade-off关系,发展柴油机尾气后处理技术成为同时降低PM和NOx排放的有效手段。本文模拟柴油机排气环境,采用程序升温反应技术,以类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为前体制备了系列具有介孔结构的混合氧化物催化剂,在同一催化床层上使干碳烟(soot)和NOx互为氧化还原剂实现污染物的同时去除,并运用多种现代分析技术,揭示了催化剂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在计算催化反应动力学基础上,分析了类水滑石材料同时催化去除NOx和soot的反应机理。具体工作如下:
1.采用稳态共沉淀法和超声辅助法合成了镁铝水滑石(HT)纳米复合材料,两种方法合成的HT均为较规则的六边形片状颗粒,粒径大约在40~60 nm范围,后者可在超声处理一定时间内(10~20 min)得到粒径较小、结晶度较好晶相单一的HT。超声处理可以缩短HT合成时间,促进层间阴离子交换。以超声处理20 min合成的HT为前体经450℃焙烧可制得孔径均一的介孔混合氧化物LDO,其比表面积大,孔径分布窄,最大几率孔径分布约4 nm,SBET为168.8 m~2·g~(-1),孔容为0.37 cm~3·g~(-1)。通过控制前体HT的合成条件,可有效控制LDO的孔径分布。
2.以稳态共沉淀法合成的含过渡金属的类水滑石纳米复合材料M(П)Al-HT (M代表Ni、Co和Cu)为前体,制备了MAlO和K/MAlO两类具有相同介孔结构的混合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研究了过渡金属对物相组成、热稳定性、孔结构性质以及氧化还原性能的影响,MAlO和K/MAlO具有良好的soot催化氧化能力;与soot非催化燃烧相比,MAlO的起燃温度T_i下降200℃左右,大约为320℃,负载K_2CO_3后,K/MAlO的T_i和Tp都向低温方向移动;反应气氛中NO不但降低了soot的燃烧温度,而且提高了soot的氧化反应速率,这主要是反应中生成氧化能力更强的NO_2和在催化剂表面吸附生成的硝酸盐物种的促进作用。
3.采用稳态共沉淀法在较大Co/Al比范围内(2~7)合成晶相单一的纳米类水滑石CA-HT,以此为前体制备的CAO-500和CAO-800混合氧化物呈Co尖晶石相,两类催化剂具有较大的表面积,80%以上的孔都位于中孔范围,平均孔径介于20~40 nm之间;XPS结果表明钴以Co~(2+)和Co~(3+)同时存在于尖晶石结构中,催化剂表面除存在晶格氧外,还有大量的吸附氧。两类催化剂具有良好的同时催化去除soot和NOx的能力,CAO-800的soot催化燃烧活性以及N_2的选择性S_(N2/C)都高于同一Co/Al比的CAO-500;CAO催化剂的介孔结构有利于气体分子的吸附、扩散和脱附,因而具有较高的N_2的选择性。4CAO-800是一个综合性能好的催化剂,T_i = 290℃,S_(N2/C) = 3.5%,S_(N2O) = 15.1%。通过XPS和H_2-TPR等方法推测,在CAO催化剂同时去除soot和NO反应中,soot的催化燃烧过程中溢流机理和氧化还原机理协同发生作用。
4.以Cu取代型类水滑石(Cu-Mg/Al-HT)为前体制备了具有介孔结构的含Cu混合氧化物催化剂,其晶相以CuO相为主,同时伴生少量的尖晶石相,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20~100 m~2·g~(-1)),SBET随Cu取代量增加而降低,样品80%以上的孔位于中孔范围。含Cu混合氧化物具有良好的同时催化去除soot和NOx的能力,Cu取代量增加或焙烧温度升高,催化剂的soot燃烧活性和NO去除性能呈上升趋势;与纯CuO相比,类水滑石催化剂活性大大提高,这与其介孔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关。催化剂适宜的焙烧温度为800℃,Cu的最佳取代量为3.0,即活性较好的催化剂3.0Cu-800,其T_i = 260℃,S_(N2/C)=4.37%,S_(N2O) = 16.6%。
5.Soot非催化燃烧时生成CO_2的表观活化能E_a = 158.4 kJ·mol~(-1),T_i = 530℃,以具有介孔结构的含Cu混合氧化物为催化剂时E_a下降至60 kJ·mol~(-1)左右,T_i大幅下降至260~300℃,同时有大量的N_2生成,这表明通过催化燃烧可以降低生成CO_2的活化能,使soot可在较低的温度下得以催化去除;以CuO为主要晶相的催化剂同时去除soot和NOx的反应中,指前因子和表观活化能之间存在补偿效应。
6.以3.0Cu-800为催化剂,研究了soot含量、NO浓度、O_2浓度、气体流速、催化剂与碳颗粒物的接触方式以及催化剂重复使用对同时催化去除soot和NOx的影响。研究发现,soot含量、气体流速和升温速率变化对T_i影响不大,而NO或O_2浓度的增加提高了起燃活性,但对NO最大去除率X_(N2-max)影响不大;良好的接触状况有利于soot和NOx的同时催化去除,而松接触条件下催化剂仍具有相当高的活性;催化剂经重复使用后活性下降,是由于在反应中生成的中间产物如碳酸盐等吸附于催化剂表面,覆盖了表面的活性位,从而抑制了催化剂的活性。
7.宏观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在非稳态的程序升温反应中,当催化剂与PM混合物中的微量碳基本不变,动力学分析是可行的。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催化反应表观速率常数r与反应温度T间的指数关系(Arrhenius方程)进行了NO-O_2-soot催化反应动力学的计算;在低温反应温度区间内,获得了同时去除PM和NOx反应中CO_2生成和N_2生成的经验速率方程。
8.在分析NOx在类水滑石催化剂表面吸附、脱附过程以及NOx吸附物种的基础上,结合催化反应历程及前人对反应机理的探讨,推测了含Cu类水滑石材料同时催化去除soot和NO的反应机理。该机理充分考虑了NOx吸脱附过程对催化反应的影响,认为O_2的存在促进了反应的进行,NO/O_2在催化剂表面生成的NO_2和大量吸附物种提高了催化反应速率。
总之,含过渡金属的类水滑石材料具有良好的同时催化去除soot和NOx的能力,而该技术则集“PM的捕集、PM的催化燃烧、NOx的催化还原”三功能于一体,有望成为一种非常有发展前途的柴油机排放后处理技术。
|
|
|
|
1 |
刘志明,郝郑平,沈迪新,陈宏德,田群;柴油机排放碳颗粒物和NO_X催化净化技术的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0年05期 |
2 |
李平,朱兵,汪仁;柴油机排放碳颗粒物燃烧催化剂性能的研究[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1995年01期 |
3 |
朱玲,王学中,李凯,周泽兴;Ce/Zr催化剂上碳颗粒物燃烧行为的研究[J];中国稀土学报;2004年04期 |
4 |
何绪文,於俊杰,康守方,郝郑平,胡春;复合氧化物催化材料上碳颗粒物的催化燃烧[J];环境科学;2005年01期 |
5 |
於俊杰,蒋政,康守方,郝郑平;Cu-Mg/Al复合氧化物催化碳颗粒物燃烧性能的研究[J];物理化学学报;2004年12期 |
6 |
运新华,上官文峰;柴油机排放后处理催化净化技术的研究进展[J];化工中间体;2005年01期 |
7 |
冯卓津;甲醇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J];世界汽车;1998年10期 |
8 |
王学智;高原环境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及对策措施[J];青海科技;2003年02期 |
9 |
张淑兰;柴油机排放的废气[J];黄金;1981年01期 |
10 |
杨梦;柴油机排放控制指标正式实施[J];商用汽车;1999年01期 |
11 |
;净化柴油机排放气的催化剂[J];重庆环境科学;1985年06期 |
12 |
安晓东;李冠峰;李洲;;乙醇与生物柴油应用对比分析和市场化前景[J];农机化研究;2008年08期 |
13 |
范金宇,李晶芳,黄加亮;直喷式柴油机颗粒排放控制研究[J];交通环保;2005年03期 |
14 |
徐华;;加快制定内河船用柴油机排放控制标准[J];中国船检;2010年03期 |
15 |
李芳;陈敏东;张爱民;李同强;;柴油发动机颗粒排放物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4期 |
16 |
石晓燕;贺克斌;谭吉华;;生物柴油对柴油机排放和人类健康的影响[J];化工环保;2009年03期 |
17 |
裴小娜;刘长青;;燃煤剂再生微粒捕集器在柴油机排气后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9年03期 |
18 |
谭吉华;石晓燕;张洁;贺克斌;马永亮;葛蕴珊;谭建伟;;生物柴油对柴油机排放细颗粒物及其中多环芳烃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9年10期 |
19 |
王坚;童思竹;;柴油机废气净化装置的现状[J];采矿技术;1993年34期 |
20 |
蔡智刚;“现代柴油机排放控制及燃油品质”技术交流会在上海举行[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