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Co和TiO_2一维纳米阵列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摘要】:
目前对于一维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探索可控制备一维纳米材料的方法。第二,研究单个纳米单元的基本性质,探讨在低维材料体系中的物理、化学规律。第三,以一维纳米结构为基本单元,探索纳米材料在低功耗、高性能、集成化的功能性器件中的应用。本论文着眼纳米科技的发展趋势,以阳极氧化法制备多孔的Al_2O3(AAO)和TiO_2(ATO)薄膜为基础,在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通过改进的阳极氧化技术,开发了具有规则锯齿形分枝孔道的AAO薄膜。其制备方法简单易行,操作电压在10~80 V范围内可调。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深入研究了氧化膜的成分和结构特点。结合高场电导理论、阴离子在氧化膜中的迁移机理以及场致流动模型,并以有限元法多物理场建模与分析为辅助手段,解释了其特殊结构的形成机制。规则锯齿形孔道的形成和发展归因于阳极氧化过程中O_2气泡的产生以及氧化膜中的塑性变形。随后,利用多步阳极氧化技术,交替在磷酸和草酸溶液中进行阳极氧化,制备了多层堆垛的三维周期性结构。在熟悉AAO的结构特点、深入了解不同形貌AAO的实验技术的基础上,以AAO为模板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的材料体系,研究了Pt纳米线阵列的电催化活性和Co纳米线/纳米管阵列的磁性能。
利用电沉积技术,分别在具有光滑孔道和锯齿形孔道的AAO模板中制备了不同形貌的Pt纳米线阵列。对于锯齿形Pt纳米线,其锯齿之间的距离(Db),锯齿的长度(lb)以及纳米线的总长度分别约为250 nm,250 nm和4μm。结构分析表明,Pt纳米线具有多晶结构,晶粒大小在5~9 nm范围内。结合实验结果和多物理场建模与分析,对Pt纳米线在甲醇溶液中的电催化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锯齿形结构的存在,纳米线周围的电场强度显著增强,纳米线电极表面具有更多的活性区域,因而其电催化活性明显优于具有光滑表面的Pt纳米线。
以具有光滑孔壁的AAO为模板,通过控制实验参数分别制备了Co纳米线和纳米管阵列。对于纳米线的分析表明,Co纳米线为六角密堆积(hcp)的单晶结构,其c轴垂直于纳米线的长轴方向。纳米线的电阻率约为75μ?·cm。磁滞回线研究表明,高的长径比使形状各向异性能占据主导优势,因而其长轴方向为易磁化方向。在对纳米线的磁力显微分析中发现,纳米线两端存在一对强烈的磁偶极子,同时沿纳米线方向有一个周期性的空间磁化调制现象。该现象是由于平行于纳米线方向的形状各向异性能和垂直于纳米线方向的磁晶各向异性能的竞争所致。
随后,利用电沉积技术在两端开口的纳米孔道中成功地制备了高填充率的Co纳米管阵列。结构分析表明,Co纳米管同样具有结晶质量较高的单晶hcp结构,其c轴垂直于纳米管的长轴方向。综合考虑纳米管中的形状各向异性能、磁晶各向异性能、交换作用能和塞曼能,磁矩在卷曲态的时候系统能量最低。因此当施加磁场的方向平行于纳米管时,磁化反转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磁滞回线呈现出一个扁平的环。同时,磁力显微分析也只测量到非常微弱的磁信号。从而,从实验的角度证实了这种卷曲模型,即在无外加磁场时,磁矩绕着纳米管管壁排列,并与管壁相切,组成一个封闭的环。
基于AAO的研究基础,利用类似的二次阳极氧化技术在NH4F的乙二醇溶液中制备了TiO_2纳米管阵列。在60 V的阳极电压下,纳米管的生长速率约为167 nm/min。元素分析表明,TiO_2纳米管中含有少量的F元素。这是由于阳极氧化过程中F-离子对TiO_2的溶解所致。经过退火处理,无定形的TiO_2纳米管转变为结晶态的锐钛矿相,并伴有少量的金红石结构。同时退火处理使其电导提高了3个数量级。随后利用原位的还原掺杂技术对纳米管底部阻挡层处理,从而选择性地进一步提高了纳米管底部的电导率。
研究开发了以TiO_2纳米管阵列为光阳极制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的技术。通过对TiO_2纳米管的热处理和TiCl4修饰处理工艺,DSSCs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2.94 %。值得注意的是,纳米管底部封闭的阻挡层结构使DSSCs中的串联电阻较大,从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的提高。随后,利用底部经还原掺杂的TiO_2纳米管为光阳极制备了DSSCs。由于串联电阻的减小,其短路光电流提高了约7 %,达到8.28 mA/cm2;总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了34 %,达到3.95 %。
纳米管底部阻挡层电导率的提高使在TiO_2中电沉积纳米线成为可能。并且,基于TiO_2本身的功能性,三维结构的复合材料有望在光电转换及能量储存领域显示出更优异的性能。利用电沉积技术成功地将p型半导体Cu_2O填充进TiO_2纳米管阵列中,构筑了三维结构的Cu_2O/TiO_2 p-n结薄膜。其光电转换效率达到0.009 %。这种新型的全固态金属氧化物电池全部是在溶液中利用电化学方法制备出来的,环境友好、原材料丰富、性能稳定、成本极低。因此如果能进一步通过优化工艺提高电池效率,有希望成为新型的固态廉价太阳能电池。同时三维结构的Cu_2O/TiO_2 p-n结还有可能具有更优异的光催化性能。
|
|
|
|
1 |
郭元元;汪明;毛晓波;蒋月秀;王琛;杨延莲;;阳极氧化铝模板法可控制备金属纳米线和纳米管阵列的生长机制(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07期 |
2 |
李培栋;李晓茹;宋国君;彭智;佘希林;李建江;孙瑾;;紫外光刻法制备图案化聚合物纳米管/线阵列的研究[J];功能材料;2010年08期 |
3 |
胡海宁,陈京兰,吴光恒,陈丽婕,刘何燕,李养贤,曲静萍;电化学沉积Fe与FePd纳米线阵列的磁性[J];物理学报;2005年09期 |
4 |
刘青芳;王建波;薛德胜;;Fe_(0.72)Ni_(0.28)纳米线阵列的制备与剩磁特性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
5 |
李海涛;刘力虎;范胜华;孙会元;;复合锌镍纳米线结构和磁性研究[J];材料工程;2008年10期 |
6 |
华庆;杜宁;张辉;刘志洪;汪雷;杨德仁;;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用Ni_2Si纳米线阵列(英文)[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5期 |
7 |
刘青芳,王建波,彭勇,曹兴忠,薛德胜;铁镍合金纳米线阵列的制备与穆斯堡尔谱研究[J];物理学报;2001年10期 |
8 |
王树龙;宋国君;佘希林;彭智;陈东;李建江;马永为;高玉波;;模板浸润法制备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纳米管和纳米线[J];材料导报;2007年S3期 |
9 |
晋传贵;檀杰;;大面积Bi单晶纳米线阵列的制备[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8年08期 |
10 |
吕惠民;谷力;;硅衬底上有序氮化铝纳米线阵列的生长[J];纳米科技;2009年01期 |
11 |
田飞;李苞;王春儒;;银-四氰基对苯二醌二甲烷纳米线阵列的制备及其场发射性能[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年05期 |
12 |
郑鹉,王艾玲,姜宏伟,周云松,李彤;Co-Pt-C颗粒膜的磁性[J];物理学报;2004年08期 |
13 |
姜国伟,姚连增,晋传贵,何婷,林青,蔡维理,李晓光,姚震;Fe-Co-Ni合金纳米线有序阵列的模板合成与磁性[J];物理化学学报;2003年07期 |
14 |
于冬亮;都有为;;CoFe_2O_4纳米线阵列的制备与磁性[J];功能材料;2006年08期 |
15 |
常鹏;刘肃;陈溶波;唐莹;韩根亮;;ZnO纳米线的低温生长及其发光特性(英文)[J];半导体学报;2007年10期 |
16 |
刘晓旭;陈贵锋;李养贤;徐世峰;吴光恒;徐秋;王鸿雁;刘宝海;师宏伟;王冀霞;赵郁海;;Co_xCu_(1-x)复相纳米线阵列的制备及其磁性的研究[J];物理学报;2008年07期 |
17 |
曹渊;袁庆华;夏之宁;;纳米线传感器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08年11期 |
18 |
李峰;;美研制成功超材料纳米镜头[J];功能材料信息;2010年01期 |
19 |
张欢;李梦轲;张竞;于丽媛;刘玲玲;杨志;;液相法制备取向ZnO纳米线阵列的场发射特性(英文)[J];物理化学学报;2010年09期 |
20 |
陶敏龙;;磁性纳米线的模板合成与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