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对蒸汽冷凝传热特性的影响
【摘要】:蒸汽冷凝传热广泛应用于化工、能源、医疗等各个工业领域,滴状冷凝是冷凝传热效率最高的冷凝模式。本文分析了表面粗糙度、化学异质性和表面纳米晶对金属表面冷凝传热特性的影响,为开发强化冷凝传热的新方法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
通过不同粒度砂纸打磨纯铜表面获得不同粗糙度的试样,研究粗糙度对润湿性及蒸汽冷凝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表面粗糙度Ra=0.15μm时,滴状冷凝的液滴区域面积和冷凝传热系数达到最大值。试验中发现,蒸汽冷凝致表面氧化形成的化学异质性对冷凝传热具有强化作用,具有化学异质性铜表面的冷凝传热系数约为纯铜表面的1.4倍,为完全膜状冷凝传热系数的3.5倍。深冷脉动旋压致纳米晶表面的润湿性及冷凝传热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与退火态铜表面相比,纳米晶表面的表面自由能更低,具有化学异质性的纳米晶铜表面的表观接触角达到114°,其表面为理想的滴状冷凝模式。但由于其滞后接触角也增大到35°,液滴脱落阻力增大,使得其冷凝传热系数仅为膜状冷凝的2.5倍。静态接触角、滞后接触角等表面润湿性能对冷凝传热特性起决定作用。
|
|
|
|
1 |
马学虎,李香琴,周兴东,陈嘉宾;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滴膜共存冷凝传热模型的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S1期 |
2 |
周兴东,马学虎,张宇,兰忠,白涛,陈嘉宾;含有不凝气体的蒸汽滴状冷凝传热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4年06期 |
3 |
胡国强,宋永吉,徐敦颀,林纪方;水蒸气在铬表面上的冷凝传热[J];化工学报;1997年05期 |
4 |
马学虎,王补宣,徐敦颀,林纪方;聚合物表面滴状冷凝传热寿命的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1997年02期 |
5 |
杜长海,马学虎,徐敦颀;聚四氟乙烯表面上实现水蒸汽滴状冷凝的研究[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
6 |
何平,王立业,王浩然,徐敦颀;复合沉积(PTFE)表面强化冷凝传热的实验研究[J];化工学报;2000年S1期 |
7 |
马学虎,汪琳,陈嘉宾,朱晓波,安家明;表面分割方式对滴膜共存冷凝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3年01期 |
8 |
杜长海,马学虎,徐敦颀;超薄PTFE表面上滴状冷凝的传热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2000年04期 |
9 |
王珏;徐之平;彭锋;;板翅式回热器传热性能研究[J];能源研究与信息;2006年01期 |
10 |
张定才;王凯;何雅玲;陶文铨;;R134a在水平双侧强化管外沸腾换热[J];化工学报;2007年11期 |
11 |
莫冬传;吕树申;金积德;;高热流密度均温板的传热特性实验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8年02期 |
12 |
吴峰;;波纹管内流动与传热三维数值模拟[J];石油化工设备;2009年01期 |
13 |
丁水汀;潘文艳;徐国强;罗翔;;同向旋转盘间非稳态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09年02期 |
14 |
鲁进利;郝英立;;细小尺度下潜热型功能热流体压降与传热特性[J];化工学报;2010年06期 |
15 |
方沛明;宛超;辛天龙;;蓄冷槽不同排列方式下的传热过程分析[J];科技资讯;2010年17期 |
16 |
方沛明;宛超;辛天龙;;盘管式蓄冰槽盘管排列方式的传热特性[J];真空与低温;2010年02期 |
17 |
赵永杰;卢永锦;;高速高温射流冲击传热特性的数值模拟[J];机电设备;2010年06期 |
18 |
袁晓凤;李友荣;胡宇鹏;;偏心环形腔内冷水稳态自然对流的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1年07期 |
19 |
邱波;李军;;刷式密封传热特性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年09期 |
20 |
姜周华,姜兴渭,梁连科,张颖;电渣重熔过程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