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球形聚合物刷反应器中制备纳米贵金属及其催化活性研究
【摘要】:球形聚合物刷是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纳米微球,核为纳米级聚合物粒子,壳由线形聚合物链一端通过化学键固定在核的表面组成。壳层的聚合物链可以使乳液粒子更加稳定,并且可通过在核表面接枝不同聚合物链使其具有特殊的物化性质,如pH敏感性,温敏性等。球形聚合物刷在废水处理,生物微反应器制备,纳米金属催化剂制备,药物控释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首先以聚丁二烯(PB)为核,聚丙烯酸(PAA)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为壳,合成了两种球形聚合物刷(PB-PAA和PB-PNIPA)。采用透射电镜(TEM)观察了球形聚合物刷的微观结构,采用动态光散射(DLS)研究了不同条件下聚合物刷的尺寸变化。
本文还以PB-PAA纳米球形聚合物刷为纳米反应器,通过吸附不同的贵金属离子并将其还原,得到形态及粒径不同的贵金属纳米粒子。这些纳米复合微球仍保持聚合物刷原有的环境响应性能。最后以纳米复合微球作为催化剂,应用于对硝基苯酚通过NaBH4还原成对氨基苯酚的反应,研究其催化活性。
本文主要工作如下:
(1)本文以平均粒径为112 nm的聚丁二烯微球为核利用乳液聚合法成功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PB-PAA纳米球形聚合物刷。聚丙烯酸刷的厚度以及在聚丁二烯表面的接枝密度可控。发现最优反应条件是:PB核固含率为1.0 wt%, KPS与PB的质量比为2%,反应温度80℃。通过动态光散射表征发现,最优反应条件下制备的PB-PAA纳米球形聚合物刷的多分散系数(P.D.I.)为0.0010.06。基于改进的Daoud-Cotton模型,估算出PB-PAA纳米球形聚合物刷的接枝密度为0.02 nm-2。
(2)通过乳液聚合法成功制备了温敏型PB-PNIPA纳米球形聚合物刷。PNIPA的厚度和接枝密度可控。这种纳米粒子乳液稳定,6个月后无沉淀、团聚现象发生。实验结果表明N-异丙基丙烯酰胺单体的浓度和反应温度是影响PB-PAA刷的形态、大小及分布的主要因素。
(3)以PB-PAA球形聚合物刷为纳米反应器,成功地制备了Ni@ PB-PAA刷,Ag@PB-PAA刷,Co@ PB-PAA刷,复合粒子乳液均匀稳定。使用不同金属盐在刷子上负载的Ni纳米粒子粒径为9~18 nm, Ag纳米粒子粒径为3~6 nm, Co纳米粒子粒径为1~4 nm。负载金属粒子的球形聚合物刷复合粒子,仍然保持了球形聚合物刷的pH敏感性和离子强度响应。研究了不同反应温度对在球形聚合物刷载体上合成的金属粒子的形态、粒径和粒径分布的影响。反应温度为5℃时制备的Co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1.5 nm, Ag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4.2 nm, Ni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9 nm。反应温度为25℃时制备的Co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4nm,Ag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5.4nm,Ni纳米粒子平均粒径为17.5nm。
(4)以制备的Ni@ PB-PAA刷,Ag@ PB-PAA刷,Co@ PB-PAA刷为催化剂,应用于对硝基苯酚的还原反应。比较了镍、银、钴复合粒子催化剂在对硝基苯酚催化还原中的催化活性。研究了金属负载量对复合纳米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复合纳米催化剂对对硝基苯酚还原反应的催化效率都随着纳米粒子负载量的增加而增大。还研究了反应温度对复合纳米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
|
|
|
1 |
张梅,杨绪杰,陆路德,汪信;纳米TiO_2———种性能优良的光催化剂[J];化工新型材料;2000年04期 |
2 |
陈早明,郑典模;纳米二氧化钛制备方法[J];江西化工;2003年01期 |
3 |
王全杰,周庆芳,孙根行,俞从正;纳米二氧化钛的制备及其在皮革涂饰剂中的应用展望[J];中国皮革;2004年23期 |
4 |
杨如义;材料科学的新“状元”——纳米材料[J];华东科技;1995年08期 |
5 |
石劲松,冯辉,姚超;家电中的纳米功能塑料[J];家用电器科技;2000年12期 |
6 |
关鲁雄,秦旭阳,丁萍;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
7 |
;纳米固色剂Tinokin VG帮您解决牢度难题[J];染整技术;2005年05期 |
8 |
卢秀萍,邵金璐;聚丙烯酸酯/TiO_2纳米复合乳液的研究[J];天津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
9 |
王训,祖庸,李晓娥;纳米TiO_2表面改性[J];化工进展;2000年01期 |
10 |
靳喜海,高濂;纳米复相陶瓷的制备、显微结构和性能[J];无机材料学报;2001年02期 |
11 |
朱崇恩,董文魁,丁玉洁,崔科,王娟,许力;稀土纳米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应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
12 |
徐则川,刘丽丽;零维纳米金属膜的粒径控制[J];仪器仪表学报;1996年S1期 |
13 |
王宏志,高濂,郭景坤;纳米结构材料[J];硅酸盐通报;1999年01期 |
14 |
孙尧,周刚;纳米陶瓷及其应用前景[J];建材工业信息;2001年11期 |
15 |
王志强,马铁成,韩趁涛,蔡英骥,吕秉玲;湿法合成纳米羟基磷灰石粉末的研究[J];无机盐工业;2001年01期 |
16 |
何都良,王传海,夏明芳,栾绍海,缪启龙;纳米TiO_2的晶相控制及其光催化活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4年06期 |
17 |
范基骏,汤俊艳,丛立庆,I.J.Mcolm;合成纳米ZrO_2粉体对水泥强度性能的影响[J];建筑材料学报;2004年04期 |
18 |
郝素菊,蒋武锋,方觉,李晓,田苹;纳米材料的特性及纳米技术在冶金中的应用前景[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
19 |
丁红燕;纳米材料及其应用[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
20 |
何驰剑,何红运;纳米沸石合成的影响因素[J];化学进展;2005年01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