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特螺旋霉素纯化中的连续逆流分配除杂和溶液结晶过程调控
【摘要】:必特螺旋霉素是我国首创的国家1.1类抗生素新药,是含有多种酰化螺旋霉素有效组分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必特螺旋霉素产品对其有效组分的成分及其含量有严格的要求,同时对非酰化螺旋霉素及其他杂质的含量也有严格的限制。提炼过程中的离子强度、酸碱度和温度等都会引起组分的变异,因此分离过程中既要保证杂质的去除,又要兼顾组分变化引起的组分含量的消长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必特螺旋霉素分离纯化的难度大,需要采用多种分离手段的协同纯化,使组分含量达到产品质量标准。本文将多级逆流液相分配技术应用于必特螺旋霉素提取中的洗涤工序,依据组分的极性将杂质进行分类,以一类杂质而不是单一一个杂质的脱除为目标优化各个过程,综合考虑分离过程引起的组分消长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确立工艺条件。考察了洗涤、反萃和结晶等分离步骤对不同杂质的分离能力,研究了在洗涤、反萃和结晶中通过引入乙醇水混合溶剂改变溶剂体系组成后对去除杂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必特螺旋霉素乙酸丁酯萃取液的洗涤过程对强极性杂质的去除效果较好,采用离心萃取器三级逆流洗涤的优化工艺条件为:水酯相比为1:1.5(V/V)、洗涤温度为20℃、NaH2PO4的浓度为1(wt)%。(2)在优化反萃和结晶的工艺条件中,发现反萃终点pH控制在3.75-3.80时可将强极性杂质留在酯相中,提高反萃液磷酸盐溶液中必特螺旋霉素的纯度;控制结晶终点pH于7.5-7.75之间,杂质更倾向于溶解于结晶母液中,有利于获得纯度高的晶体产品;而分步结晶将分割点pH控制在7.00可降低有效组分的损失,且对减少产品中的弱极性杂质有很好的效果。 (3)分析了不合格产品中的杂质,发现导致组分难以合格的原因有三个:强极性杂质中杂质z(液相色谱12分钟出峰杂质)含量大、难去除;中间杂质含量高,纯化工艺中没有针对该部分杂质分离的有效手段;弱极性杂质难以与有效组分(异戊酰螺旋霉素Ⅲ)分离,分步结晶分割点较难操控。针对不合格产品中杂质的分布特点,本文首次提出在反萃、结晶通过加入乙醇形成混合溶剂体系,通过改变溶液极性以提高杂质的去除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乙醇的引入能进一步降低中间杂质和强极性杂质的含量,添加量为6(wt)%时有最佳除杂效果。本文对必特螺旋霉素原有纯化工艺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并提出了采用复合溶剂(乙醇-水)体系进行洗涤、反萃、结晶的新工艺,对传统工艺难以处理的组分中间杂质有良好的去除效果。本文的研究结果可望为必特螺旋霉素的工业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指导。
|
|
|
|
1 |
金志华,宋友礼,黄纯农;螺旋霉素产生菌螺旋霉素链霉菌遗传育种[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2年04期 |
2 |
张筱君;陈葵;朱家文;;必特螺旋霉素的萃取特性及杂质的选择性分离[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4年01期 |
3 |
白汝芬,刘杰忠,孙玲变;螺旋霉素药膜配制工艺的改进[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年09期 |
4 |
姜威,孙承航,金文藻;生技霉素小组分的研究 Ⅰ.分离纯化和4″-异丁酰螺旋霉素Ⅱ(生技霉素B_(2β))的结构鉴定[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2年04期 |
5 |
王欣荣,刘淑奎,夏永,谢丽芳;螺旋霉素发酵工艺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2年12期 |
6 |
戴剑漉,王永红,刘玉伟,肖慈英,佟祖佲,储炬,张嗣良,律光耀,王以光;必特螺旋霉素基因工程菌发酵参数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年06期 |
7 |
毛全贵;赵胜利;韩德全;张永红;汉国旗;刘守强;;金属离子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年11期 |
8 |
李友元,陈长华,顾熠峰,李晓勇;基于液质联用技术解析和降低螺旋霉素发酵杂质[J];生物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
9 |
江维;王永红;庄英萍;郝玉有;储炬;;缬氨酸对必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
10 |
吴春海;郝玉有;王永红;储炬;庄英萍;张嗣良;;统计学法优化必特螺旋霉素发酵培基养[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8年07期 |
11 |
叶蕊芳;史婷婷;张燕;郑黎;万丹;张琪;;维生素对螺旋霉素发酵的影响[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8年10期 |
12 |
王印;;溶酶萃取法提取螺旋霉素[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11期 |
13 |
徐婕;朱家文;陈葵;孙华丽;杨生武;;异戊酰螺旋霉素Ⅱ和Ⅲ的竞争吸附数学模型研究[J];化学工程;2012年09期 |
14 |
杨德华;丁锡良;;螺旋霉素与乙酰螺旋霉素[J];国外药学(抗生素分册);1983年06期 |
15 |
张秀华;提高基因工程菌产二素链霉菌311—10产生酰化螺旋霉素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1年05期 |
16 |
刘亚飞,孙承航,金文藻;生技霉素A及B的分离及结构鉴定[J];中国抗生素杂志;1997年05期 |
17 |
宋友礼,屠小平,胡巍,黄根娣;螺旋霉素高产株的推理选育和工业生产[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3年11期 |
18 |
侯崇强;赵楠;;影响螺旋霉素成品中Ⅱ、Ⅲ组分含量的因素及工艺的研究[J];科技信息;2006年08期 |
19 |
朱凤;陈长华;张琪;;吐温-85对螺旋霉素发酵过程的影响[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8年03期 |
20 |
李桢林;王永红;郝玉有;储炬;张嗣良;;铵离子对必特螺旋霉素生物合成的调控[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