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载型Pd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加氢脱氯和还原烷基化过程的研究
【摘要】:
4,6-二氨基间苯二酚(DAR)是制备高性能纤维PBO的单体,开展DAR合成工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2-氯-4,6-二硝基间苯二酚为原料,10 wt.% Pd/C为催化剂一步加氢脱氯、硝基还原反应合成DAR。通过比较晶状DAR的产量以及2-Cl-DAR副产物的含量,研究反应过程中的溶剂效应,确定了乙醇-水混合溶液为最合适的反应介质。并对乙醇-水介质中,2-氯-4,6-二硝基间苯二酚催化加氢合成DAR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提出在乙醇-水介质中适宜的工艺条件:10 wt.% Pd/C催化剂2.5 g,2-氯-4,6-二硝基间苯二酚60g、80%乙醇-水溶液600 ml,乙酸铵20.0 g,2.2 MPa氢压,1300rpm搅拌速率。当起始反应温度为40℃时,得到晶状DAR 37.8 g,其中2-Cl-DAR副产物含量为0.37%。
又以2-氯-4,6-二硝基间苯二酚为硝基苯酚类化合物的模型底物、丙酮为烷基化剂、氢气为还原剂,研究了10 wt.% Pd/C催化的一锅法还原N-单烷基化反应和加氢脱氯反应合成4,6-二(异丙基氨基)-1,3-苯二酚(BPAR)的反应工艺。通过改变醋酸的添加量、反应时间、溶剂的组成、氢压以及催化剂用量,考察了工艺条件对产物BPAR的得率及选择性的影响,选出最优操作条件为:10 wt.% Pd/C催化剂2.0 g,醋酸20ml,2-氯-4,6-二硝基间苯二酚40g、1:1(v/v)丙酮/异丙醇320 ml,水50ml,乙酸铵13.3 g,2.0 MPa氢压,1300 rpm搅拌速率,反应时间90 min, BPAR的得率为91%。以上述反应工艺为基础,考察了多种硝基苯酚类衍生物与酮类化合物生成相应的仲氨基苯酚化合物;而以醛为烷基化试剂时,双烷基化的叔胺基苯酚则是唯一的烷基化产物。
负载型钯催化剂参与的液相催化加氢脱氯反应不仅能用于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同时也可以非破坏性的方法用于氯代芳烃的处理,因此,研究催化剂中钯活性位的结构特征与制备方法的关系对氯代芳烃的低温加氢脱氯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论文选用介孔C-SiO2复合材料(MSC)、Si02基有序介孔分子筛(SBA-15)和活性炭(AC)三种不同载体负载的钯催化剂(Pd/MSC、Pd/SBA-15和Pd/AC),运用低温N2吸附/脱附、XRD、H2-TPR、H2-TPD、XPS、HR-TEM等技术,研究了这三种催化剂的结构特征。由HR-TEM确认MSC负载的Pd/MSC中Pd晶粒表面存在大量台阶状缺陷的晶界结构,Pd/SBA-15中Pd晶粒表面平整,而Pd/AC中同时存在大量表面平整的Pd和少量缺陷的Pd。
在低温(-15℃)条件下,以Et3N为碱助剂,以4-氯苯酚(4-CP)、2-氯苯酚(2-CP)和2,4-二氯苯酚(2,4-DCP)为氯苯酚化合物模型分子,研究了Pd/MSC、Pd/SBA-15和Pd/AC液相加氢脱氯反应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催化剂的活性取决于其具有缺陷结构Pd的含量,以缺陷结构Pd为主体的Pd/MSC表现出最高的催化活性,而以平面Pd为主体的Pd/SBA-15活性较低。使用DFT理论计算的方法得到了Et3N、4-CP和2,4-DCP在Pd(111)平台面(模拟平面结构Pd)和Pd(211)台阶棱(模拟缺陷结构Pd)上σ键和π键配位吸附构型的吸附能。关联Pd的结构特征及实验数据,发现4-CP通过苯环在这两种结构Pd活性位上形成π键吸附被活化;有空间位阻的2,4-DCP在Pd/MSC上通过4位氯的σ键配位吸附活化,表现出对中间物种2-CP的绝对选择性。而在Pd/AC和Pd/SBA-15催化的反应中,2,4-DCP仍通过苯环与Pd活性位形成π键吸附被活化,中间物种2-CP和4-CP同时生成。Et3N阻抑作用可归结于其在Pd活性位上的吸附能与反应物分子的吸附能相当。降低Et3N的浓度,可明显降低其阻抑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O643.32
|
|
|
|
1 |
孙福侠,魏昭彬,应品良,孙秀萍,蒋宗轩,田福平,杨永兴,李灿;一种新型高活性加氢脱硫催化剂:二氧化硅担载的磷化镍(英文)[J];催化学报;2004年09期 |
2 |
邓耀杰,林鹿,詹怀宇;白腐菌对芳香化合物的降解及其机制[J];环境科学与技术;1999年03期 |
3 |
吴平平
,陵志豹
,张烯,韩哲文;溶致性液晶高分子P(BZT-BZO)的合成性能与结构研究[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2年01期 |
4 |
吴平平,张烯,韩哲文;液晶高分子聚苯撑苯并二噁唑的合成、结构与性能[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2年03期 |
5 |
安淼;周琪;李晖;乐毅全;王士芬;袁圆;;2,4-二氯代酚的共代谢降解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12期 |
6 |
姜永恺;新问世的高性能纤维ZYLON[J];合成纤维工业;1999年01期 |
7 |
许士奋,谭永睿,孙成,王连生,蒋新,MartensD;长江沉积物中痕量氯代酚类化合物的测定[J];环境化学;2000年02期 |
8 |
杜秀英;BOD反应动力学与一级反应速度常数的计算法[J];环境科学丛刊;1986年04期 |
9 |
陈勇生,庄源益,戴树桂;氯代芳香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研究[J];环境科学进展;1997年02期 |
10 |
陆光华,耿亮;取代芳烃对藻类毒性与结构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4年06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