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
【摘要】:自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控制论专家查德(L. A. Zadeh)在《信息与控制》杂志上发表“模糊集”一文,率先提出“模糊”概念以来,模糊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学科,语言中的模糊现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北京师范大学的伍铁平教授是第一位研究模糊语言的学者,他在《模糊语言学》一书中将模糊语言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研究。在《模糊语言学》中,模糊理论被用来合理地解释了许多以前难以解释的语言问题,拓展了语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揭示出语言本身的更深层次的规律与奥秘。随后,模糊理论也被尝试用于翻译领域,指导翻译理论研究和翻译实践活动。
模糊语言作为语言学的一个课题,在我国已经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兴趣。但是,语言的模糊性与翻译的关系,似乎还较少有人注意。其原因或许是翻译以“忠实”为第一要旨, 倘若把原文的准确语言译成模糊语言,或反之,把原文的模糊语言译成准确语言,难免有“不忠实”之虞。其实,翻译的情况也和大干世界一样纷繁复杂,偏执一者难免会走进死胡同,就实际情形而论,语言的模糊性与准确性在翻译中互相替换相当广泛,甚至不可或缺。
虽然国内诸多学者已意识到语言的模糊性在翻译, 特别是文学翻译中的意义,并且在许多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著作中亦有提及,但到目前为止,中国翻译界讨论“语言模糊性与翻译”的专著尚属空白。这正是本论文选题的原因和意义所在。
本论文共分四个章节。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语言模糊性的研究成果和模糊性的定义;第二章引入了模糊逻辑,并运用模糊逻辑的观点分析了翻译研究中存在的二元对立,接着又介绍了霍恩比的《翻译研究一综合法》;第三章举例说明了语言模糊性在词汇、句子、篇章三个层面的体现及其翻译;第四章介绍了模糊性语言的翻译策略;结论部分总结出:传统的语言学是建立在严格的二元逻辑基础之上的,而传统的翻译理论又建立在传统语言